《逻辑哲学论》的入口① 黄 敏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决不像它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是定义和观点的罗列,而是有极为严整的结构。它从一个深思熟虑的起点开始,经过一条环环相扣的路线,最终达到作者在序言里所说的问题的最终解决。如果哪个环节是不确定的,作者的目的就不会达到。因此,需要有这样一种解读,完全地重构使《逻辑哲学论》中的命题得以支撑的论证,从而达到这样两个目的:其一,知道维特根斯坦本人的早期观点究竟是什么;其二,了解维特根斯坦思想后来的发展究竟是怎样的。 但这样的解读迄今为止并没有得到。本文试图从解读《逻辑哲学论》前12 个命题入手,得到一个主导性的论证,然后勾画出这个论证如何贯穿后续部分,最后我将表明,这个论证在《哲学研究》中再次出现。在我看来,《逻辑哲学论》可以比作一盘围棋,每个论题都相当于一次落子,其最后结果是哲学问题的最终解决;了解棋理的人将看到每一步棋都是必然的。这盘棋的关键在起手处建立的大模样,这就是前12 个命题。 开篇的第一句话极易被错过——世界就是所有确实如此的情况(1)。②这里首先给出了一个关于总体的概念。但不止于此,这句话还说了什么,这要取决于我们如何翻译从句“w as der Fall ist ”。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实际情况”,进而翻译成“事实”,但这立即错过了这样一个关键之处:当世界最初给出时,并不确切地作为事实的总体给出。如果把世界当成事实的总体给出,我们得到的要么是定义,要么是关于世界的描述,但我们需要的却是一个为何要把世界分解为事实而不是物的论证。1.1 表明我们需要这样一个论证。维特根斯坦强调说,“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物的总和”(1.1)。为了得到这样一个论证,我把 1 中的那个从句翻译成“确实如此的情况”,这样,世界就作为确定性的总体给出。现在看看这里的论证。 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这样解释,“世界并不由物的列举以及关于这些物的事实所构成(就像是一场表演的节目单一样)……世界是什么,这是由描述,而不是由对象的列举所确定”(Wittgenstein, 112 节)。对于这个解释,韩林合和 Ostrow 的理解都不令人满意。韩林合(2000,第36 页)完全漏掉了引文前半部分,Ostrow (2002, 第23 页)则没有充分注意“以及关于这些物的事实”。Ostrow 给出的说明是这样的,假定我们的列举中包含两个物 a 和 b,以及一个关系 R,这个列举既相容于包含 aRb 的世界,又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