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现代大德印光法师和茗山法师的讲述,语句通俗易懂,是进入佛门必须经过的步骤,也是学佛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 内容包含实践学佛的三个层次: (一)三皈,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佛法僧称为三宝,是佛弟子学习和景仰、依止的对象。不受三皈依的人,不能称为佛教徒,它是信教和不信教的界线。 (二)五戒十善是自修阶段,三皈后就应依佛法的教导,受持五戒以修身,防止过失和不犯错误,使自己身心有了规范,向善的方向发展。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再扩大深入,是推已及人的过程,由消极的自利,走向积极的利他方面。 (三)四摄六度专以利人度生为目的,一切都为利益他人考虑,不计较个人财产得失,生命安危,此是佛教的精神实质所在,修学的人,虽是凡夫,亦称菩萨。(叫初发心菩萨)利他实在也包含自利,在修学过程,改变了自私习气,扩大了心量,磨炼了志气,以救度众生苦难为己任,历久功深,必然成佛。 印光大师开示法语: 皈即三皈依。皈即“皈依”,也作“归依”。皈字是“白”与“反”二字组成。取反染成净的意思。 皈依三宝,即:一,皈依佛,二,皈依法,三,皈依僧。 所谓三宝,有自性三宝及住持三宝二种。佛是觉悟的意思。所谓自性佛,是指自心本具离念灵知的真如佛性。法是指法轨和模范。所谓自性法,是指自心本具的道德仁义等懿范。僧是清净的意思,所谓自性僧,是指自心本具的清净无染的净行。这是自性三宝。所谓住持三宝。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是佛宝,佛灭度后,所有泥金合土、木雕、彩印的佛像,都应恭敬如佛。佛所说离欲清净诸法,凡三藏十二部诸经典,都是法宝,出家受具足戒,修持净行,都是僧宝。“归”是归投的意思。如水归海,如客归家。“依”是依托的意思,如子依母,如渡依舟,人在生死大海中,若不依归自性三宝与住持三宝,就无法出此大苦。若肯发志诚恳切心,归依三宝,如法修行,就可出生死苦海,了生脱死。譬如我们失足堕海,狂涛汹涌,有灭顶之忧。在这千钧一发生死存亡之际,忽有船来,即便趋登。这就是归投的意义。由于了解自性三宝,从此克己修身,战兢惕厉。再求住持三宝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宝,便可消除恶业。增长善根,即生成办道业,永脱生死轮回。譬如遇险登船,安坐到岸。过去的凶险已脱,现在得重庆更生,无限利益,由此而得。这就是依托的意义。世事纷扰,烦恼万端,处此生死大海,众生当都以三宝为船。既得归依,鼓棹扬帆,不懈不退,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