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有哪些早期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最早出现的症状叫“间歇性跛行”,它的特点是走一段路后觉得小腿部痛,休息片刻又能继续行走,刚开始可能走500米后痛,逐渐走 400、300米就痛,最后可发展到走 100、50米就痛,停停走走,走走停停。有这种症状的老年人,特别是 50-70岁的男性,不能认为是衰老现象,很可能因下肢动脉硬化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是由下肢肌肉缺血而引起。这是给患者的一个信号。你应该到医院血管外科门诊检查检查了。 哪些人下肢动脉易闭塞?随着人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斑块不断扩大和继发性的血栓形成,可引起动脉管腔狭窄、闭塞,使肢体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称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它好发于下肢的股动脉段、髂动脉段和腹主动脉下端。欧美国家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较高,在美国 7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 10%,40-70岁发病率为1%~2%,每年有10万人次接受外科治疗。我国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例很少,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无损伤血管检查的推广使用,使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20世纪 90年代华东地区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的人群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为 0.76%,即?万人中有76个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已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种。 病变如何演变?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症状的加重与动脉硬化病变的进展是一致的,当下肢动脉仅有轻度的狭窄或闭塞时,往往出现距离较长的间歇性跛行,这是疾病的第一阶段。逐渐会发现足部冷、麻、痛,特别是晚上睡觉时加剧,这称作静息痛,常常疼痛难忍,夜不能眠,是疾病的第二阶段。有一部分患者经过长期的病变,会出现足趾或足背、足跟部的坏疽,发黑的区域逐渐蔓延,此时不得不行截肢术。这是由于下肢动脉已有广泛闭塞,侧支血管已不能代偿性地供应肢体的血液,引起组织坏疽,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程的第三阶段。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会发展到第二、第三阶段,少数患者由于侧支循环的良好生长,使疾病长期停留在第一阶段。 外科医师在给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患者做血管搭桥术时,常常发现患者的动脉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这种增厚的内膜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是由于胆固醇沉积于细胞内。内膜斑块有时可坚如硬石,在穿越有斑块的内膜时,手术缝针也可能折弯。粥样斑块表面有时形成溃疡,可诱发血栓形成,更加阻塞血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