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关村与硅谷比较研究 中关村成功的经验在于按照市场的规律运作。 中关村的失误在于没有现代企业的框架,所以,无法真正发展,只有分裂,更无法吸引风险投资,也无法作技术积累。中关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硅谷。中关村没有把"新思想"转化成商品化产品的机制。对策是股份化,建立外部会计制度、废除内部会计制度,建立由公众控制的企业。必须建立"风险与利益并存、风险本身就是商品"的新观念。政府的最大的支持就是打击盗版。对硬件厂商来讲 ,就是促进规模化发展,但不能搞拉郎配。政府的风险投资在于兼并、以及利用现有企业迅速扩张好的产品苗子。 中关村,是中国现代信息产业的摇篮。很多中国计算机界的新思想正是在这里产生的,不少富有中国特点的软件构思也是在这里产生的,比如WPS、 "中文之星"、 RichWin 等。很多名牌企业也是从这里走向全国市场的,如四通、联想。中关村当年是按照商品经营的思路来搞计算机以及软件的,这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一种进步。所以中关村在这种思路下繁荣起来了,很多小公司靠倒卖计算机发展到了一定规模。这里的竞争是很激烈的。所以这里也少了很多以前垄断的国营企业那些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弊端。从这一点讲,中关村是成功的。相对于五千年的封闭思路来讲,中关 2 村还是相当成功的。 从创新角度来讲,中关村是成功的,它使得人们认识到,中国人也可以作信息产业,中国人也可以按照市场的方式发展自己的高科技产业。 中关村企业没有长大遗憾的是,直到现在,中关村仍然没有国际 意 义 上 的 大 公 司 ,我 们 引 以 自 豪 的 方 正 、 联 想 ,与IBM、Microsoft、Sun 这些国际信息产业中的老将新兵比起来,规模仍然小得多,大约只相对于这些国际巨霸的0.1%-0.5%的规模。 实际上,我们的公司起步并不算太晚,大约比微软、CA 这些公司晚几年左右,而当时的微软,起家时只有盖茨与保罗〃艾伦两个人 ,而我们的很多公司是有国家投资的,比如中软、再比如长城。而论公司一级的技术实力,当时的微软恐怕还不能与我们当时拥有很多技术人员的长城公司相比。北京大学里有个小笑话:杨芙清院士在搞国产操作系统的时候,比尔〃盖茨正在吃奶。我们总是强调我们技术落后,这样实际比一下,就会发现落后远非一个技术所能涵盖。 中关村的公司总是长不大,总是在发展以后再分裂,我们的公司总是像一个小小的黑匣子,内部是封闭的、不让外界透明地了解,别人无法估价自己,所以没有风险资本愿意投资这些公司,所以总是长不大。自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