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的形成: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 ——专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 导读: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中原社会的军事贵族们开始设法建立一套新的社会秩序。新秩序的建立是通过先有的世俗手段,特别是实力的比拼来获得。而由此导致的后果,便是社会权力带有较为世俗或务实的色彩。 文明的地理格局 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首先的问题,是如何定义文明?中国文明起源的标志是什么? 赵辉:文明可能有 100多种解释。一方面可以说是文化的成就;另一个意义,就是社会发展程度。从文明探源的角度看,文明的形成,就是人类社会进入了国家形态,探源就是探寻国家的起源——早期国家何时产生?如何发展? 关于文明的标准首先是由西方学术界提出的,比如出现文字、城市、金属器后,人类社会就进入文明阶段了。后来这些标准落实在考古学上。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提出了文明的10个标准,比如一定规模的遗址,人口要达到5000以上,有权力机构,有大规模的公共建筑——它标志着建筑技术达到一定程度,社会动员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等 等。这些标准是依据西方文明起源的研究而提出的。不是说不对,而是需要在中国的环境下具体的讨论。 当我们套用这些标准对一些有关的考古发现进行是否是文明的性质判断时,就会发现这些文明的标准有的是不那么能对上号的了。中国各地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跌宕起伏而漫长的过程。于是,对文明的研究就从定性的研究逐渐转变成了过程性的研究。这就要追溯,什么时候出现“城”?什么时候开始阶级分化?等等。我们发现中国文明的进程不是铁板一块,各地有自有过程和特点。 我们认为给文明建立标准,是一个比较老的研究方法。而我们需要探讨的是,这个考古学文化背后的社会是否形成了国家的形态?我们并不急于提出文明——国家形成的标准。这些标准应该是在研究史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普遍意义的特征。而不是颠倒过来,拿着一个产生于国外材料中的标准清单去比照。 《三联生活周刊》:按照英国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教授的观点,东亚中国文明是全球六大原生文明之一。北京大学严文明教授也认为,从人类文明史来说,最主要是两极,即以西亚两河流域为根基发展起来的西方文明,和以东亚大两河流域黄河、长江为根基发展起来的东方文明。这两大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原初文明。从地理的角度,如何解释中国文明成为原初文明的原因? 赵辉:以下这些看法,其实也主要是严文明先生提出来的,即东亚地区向东是海,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