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未来学校 2.0 创新计划一、提出背景当前,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生事物的井喷式涌现,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业已将社会推向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时代。在此背景下,人类社会的育人目标在全球范围内悄无声息地实现着升级、转型与换代,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有鉴于此,2016 年 6 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 规划》指出,要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作用。2018 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 2.0 计划》指出,要“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2019 年 2 月,《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指出,要“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2019 年 5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北京共识——人工智能与教育》强调,通过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系统融合,全面创新教育、教学和学习方式,2并利用人工智能加快建设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确保全民享有公平、适合每个人且优质的终身学习机会,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3 年启动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2014 年成立未来学校实验室,坚持扎根中国、面向世界的原则,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学习空间、学习方式、课程结构、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到了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的热烈响应和广泛支持,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移动学习最佳实践案例,圆满完成了“未来学校1.0”阶段的研究任务。与此同时,未来学校探索过程中的新的事物、新的热点问题也逐渐浮现,为深入推进未来学校研究,及时廓清认知困惑,解决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以及做好相应的决策服务研究,“未来学校 2.0”创新计划呼之欲出。二、目标与原则(一)主要目标——丰富发展中国特色未来学校理论体系。要进一步深化未来学校的理念诉求、哲学基础及人才培养诉求的研究;广泛探索灵活高效的未来学校实施模式,对未来学校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个性化学习、混合学习、师生评价等专题开展系统性研究;廓清认识迷雾,提供学理支撑。立足中国未来学校探索实践,开展国际比较研究,借鉴他山之石,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