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ICP环状结构: 在高频感应电场或磁场下开成的等离子体涡流具有“趋肤效应”,此效应使得等离子体涡电流集中于等离子体表面,形成一环形加热通道,即 ICP环状结构。 AES基本原理:待测原子的外层电子在外来能量的作用下,电子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在高能态不稳定,迅速返回到低能态,并辐射出具有特征波长或频率的谱线。通过测定特征谱线的波长或频率进行定性分析;通过测定谱线的强度进行定量分析。 轫致辐射:电子通过荷电粒子(主要是重粒子)形成的电场(或库仑场)时,受到加速或减速引起的连续辐射。 自吸效应:激发态原子发出的辐射被其基态原子所吸收,从而使谱线强度下降的效应。 最后线:当渐渐减小待测元素的含量时,该元素产生所有特征谱线中最后消失的谱线。它一般是元素的最灵敏线或共振线。(或称持久线。当待测物含量逐渐减小时,谱线数目亦相应减少,当c接近0时所观察到的谱线,是理论上的灵敏线或第一共振线。) 灵敏线:激发电位较低的谱线,常为原子线(电弧线),或离子线(火花线)。与实验条件有关。 共振线:从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所产生的谱线。由最低能级的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称为第一共振线。一般也是最灵敏线。与元素的激发程度难易有关。 分析线:在进行元素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时,根据测定的含量范围的实验条件,对每一元素可选一条或几条最后线作为测量的分析线。 自吸线:当辐射能通过发光层周围的蒸汽原子时,将为其自身原子所吸收,而使谱线强度中心强度减弱的现象。 自蚀线:自吸最强的谱线的称为自蚀线。 光栅闪耀特性:将光栅刻痕刻成一定的形状通常是三角形的槽线,使衍射的能量集中到某一个衍射角附近 激发电位: (Excited potential)原子外层电子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所需要的能量,以eV表示。每条谱线对应一激发电位。 Doppler变宽:由于原子热运动引起的谱线宽度增加,又称为热变宽 偶合常数:两种核的自旋之间产生的相互干扰称为自旋耦合,相互干扰的大小用耦合常数表示。 趋肤效应:又叫集肤效应,当高频电流通过导体时,电流将集中在导体表面流通,这种现象叫趋肤效应 基体效应:样品中除待测物以外的其它组份称为基体,指试液基体成分在测定分析时对被测元素响应信号所造成的影响。 Stokes效应:荧光线激发能大于荧光能,即荧光线波长大于激发线波长的非共振荧光。 简答题 1、为什么要以峰值吸收代替积分吸收进行原子吸收分析?峰值吸收的测定,对光源发出的谱线有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