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白族火把节的不同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是有关少数民族的节日:火把节。提到火把节大家都比较熟悉这名字,脑海里对火把节的投射都逃不过篝火晚会,但是火把节真的就只是篝火晚会般的狂欢吗,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 大纲 关于彝族、白族火把节的不同,将从以下几点进行比较:火把节的时间、装饰道具、传说、风俗活动等。 在比较火把节之前,会简单介绍一下白族、彝族这两个名族,具体来说会讲到各民族的基本资料、衣、食、住、宗教等。 讲稿 Ⅰ 白族简介 1 、基本概况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昆明等地。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约为 185 万。 白族的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二世纪就与中原汉族有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受其影响较深,现在习俗部分与汉族相同。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丰富多彩。 如白族火把节传说《慈善夫人》,后面会具体讲到。 2、历史演变:先唐时代——原始白民族的预备期 唐时期——白民族稳定共同体的形成期 宋朝——白民族的成熟期 南诏灭亡后,经过35 年的三个迷你王朝后,大理国成立 明清朝——白民族被同化 明朝对白民族行了民族同化。种族上则实行稀释政策。明朝征服云南,焚毁了白族的历史文化书籍。白族人丧失了文化遗产,白文因此灭绝。 民国时期——白族几近消失 清末及民国时期,白族几乎失去了独立民族的身份 新中国时期——白族意识的再唤醒 1956 年白族获得官方认可的民族身份。大理成立自治州。白民族的民族意识在濒临灭绝的条件下死而复生。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和恢复。 总结: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经了起起落落,但她作为历史的一部分 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文明作出贡献,但是在当前社会大转型的情况下,白族又面临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的困境。记得当时问过一个当地的导游阿姨,既然没有文字怎么去传承他们的文化; “口耳相传”,这就是她的答案,看得出她对此很乐观。其实,少数民族的文化根基是很难被汉文化影响的,一般情况下汉语(汉文化)都是作为他们的二外在学习,好多少数名族更多接受的是周边国家的文化,比如:新疆人接收西亚文化,西藏接收东亚文化。但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何况白族没有他们的文字,随着时间的变化,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会不会渐渐汉化,渐渐淡化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