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PK/PD 优化给药方案 这节课跟大家来学习依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比值,依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来优化给药方案。都知道在抗菌药物的优化给药方案里边选择合适的药物、合适的给药的途径、合适的给药时机和合适的给药比例,是优化给药方案最主要的内容。依据什么来确定给药的时机和给药的方案?每天给几次,给药频率有多少才能达到我最佳的治疗目的? 这是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跟大家来分享一下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是怎么分类的?分类有哪几种?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就是PK、PD 它是怎么定义的?有哪些分类?然后来学习一下怎么优化抗菌药物的方案? 在学习抗菌药物的时候,经常会学到一个 “ 适当 ” ,不管任何药物在使用的时候都要选择适当,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中要再讲一下这个 “ 适当 ” ,要知道抗菌药物它能够对病原微生物全部覆盖到。另外一个是它是否敏感。已选择了适当的药物,这个药物它给的剂量是多少,给药的频率是多少,这就是PK、PD 主要来解决的。选了合适的剂量和合适的给药频率以后,还要选择正确的给药途径,来确保药物穿透并进入感染部位,而且在感染部位的浓度要可以达到杀灭或者抑制病原菌的目标。在必要的时候要联合治疗。 首先来学习抗菌药物的分类,它是治疗全身感染的还是治疗什么的,还有解剖学上它是治疗哪个系统感染的,它是用于治疗哪个部位的疾病的,的抗菌药物分类,一是要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分类。第二个分类,就是PK/PD 里边分类。同一类化学结构的药物,在PK/PD里是同一类的。还有的抗菌谱也要分类,因为这个药物是假阳性杆菌的药物,还是铜绿假单的,会把它放在一块,比如说抗铜绿假单的有哪些药物?有碳氢霉素类药物、有氨基糖苷类的药物、有头孢他啶、有哌拉西林等等。多数是按照抗菌谱来分。还有PK/PD 的分类,是抗菌药物分类中一个特别的分类。比如按照解剖来分类的话,抗菌药物是不太好来分类的,因为大多数的抗菌药物都是治疗全身感染的,不过就是哪个抗菌药物是治疗头部的感染或者治疗泌尿系感染的。当然不同的感染的部位,不同的解剖的器官,不同的系统抗菌谱不同,所以要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按照化学结构来说,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抗真菌药物,常用的有磺胺类的、有 β 内酰胺类的,还有大环内酯类的,四环素类的,还有氨基糖苷类的,还有糖肽类,喹诺酮等等这样一些药物。发现有的时候有的医院分类不均等,怎么样分类才更科学、更严谨。 看一下 β 内酰胺类药物主要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