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信息时代的受众媒介素养 冯资荣 社会进入泛信息时代,电视成为大众传播最广泛、最主要的形式,成为信息传播的核心媒介。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遭遇了电视铺天盖地的信息狂轰滥炸,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信息,广泛介入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生活等各个领域。电视以其特有的视角和特定的"密码"报道社会、诠释社会,以它独立的意志和价值标准建构社会和引导社会, 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电视这把双刃剑,既发挥巨大的社会功能,也带来各种负面效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症候:信息爆炸、信息疲劳、信息侵略、话语霸权、数字鸿沟、精神污染、传播焦虑、信仰危机等等。对此, 1994年,美国著名作家威廉·卡尔迪在畅销杂志《四海》新年特刊号发表了《关掉电视》一文,号召人们"为了你自己,更为了你的孩子,把电视关掉"①,由此引发了美国一年一度为期一周的"关掉电视,开启生活"运动②。其实,关机只是一种抵抗虚伪暴力色情信息的无奈手段,终极目的是要求共造媒介与受众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能因为杜绝电视的有害污染信息而遏止电视的发展,更不能告别电视重回蛮荒时代。关机或者对信息围追堵截是没有用的,只能从培育受众内在素质入手来弱化、消解污染信息的影响--那就是培育和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使其成为理性的信息接受者、合格的媒介使用者、成熟的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从而达到与媒介的和谐相处,这才是关键之所在。 一、媒介素养理论的发端 媒介素养理论最早为 20世纪 30年代英国学者首倡。他们认为,有必要提倡媒介素养,反对媒介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抵抗媒介的低俗文化。20世纪60年代以后,媒介素养的观点发生转变,即由消极抵抗转变为积极培养批判能力。由于各国政府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介入,到20世纪70年代后,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形成规模,目的也愈发明确,那就是培养受众的媒介批判意识以及"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何谓媒介素养?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这样定义: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辩的反应能力③。如果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那么,媒介素养就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拥有的听、说、读、写诸能力之外,还应具有批判性地接收和解码影视、广播、网络、报刊和广告等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电脑、电视、照相机、录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