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1953 年 Ziegler-Natta 型催化剂的问世,是化工里程碑。 2.合成氨工业是最伟大的工艺开发:把催化剂理论和工艺实际相结合,解决了热力学、催化剂筛选、高压的问题。 3.Wachker:乙烯制备乙醛,采用纯乙烯和纯氧,催化剂原位再生,乙烯大量过剩,维持在爆炸极限上限操作,压力为 0.3mpa,温度为373K,乙烯经纯化后再生,依稀的收率打 95%. 4.催化剂的基本特性:a 催化剂能够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并不进入化学反应的计量 b催化剂对反应具有选择性,即催化剂对反应类型、反应方向和产物的结构具有选择性 c 催化剂只能加速热力学上可能进行的反应,而不能加速热力学上无法进行的反应 d 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的位置 e 催化剂不改变化学平衡,意味着对正方向有效的催化剂,对反方向的反应也有效。 5.催化剂按工艺与工程分类:多相固体催化剂,均相配合物催化剂,酶催化剂。 6.多相固体催化剂包括:主催化剂,共催化剂,助催化剂(结构助催化剂,电子助催化剂,晶格缺陷助催化剂),载体,其他。 第二章 1.工业催化剂的传统制造方法:沉淀法,浸渍法,混合法,离子交换法,热熔融法。 2.沉淀法分为:单组分沉淀法,共沉淀法,均匀沉淀法,浸渍沉淀法,导晶沉淀法。 3.沉淀法的流程:两种以上的金属盐溶液-混合-沉淀剂-沉淀-晶型或非晶型的沉淀-洗涤干燥焙烧-研磨成型活化-催化剂。 4.共沉淀:将两个或多个组份同时沉淀。关键:T、PH搅拌程度,加料顺序 5.均匀沉淀:首先使沉淀金属盐溶液与沉淀剂母体充分混合,形成均匀的体系,调节温度和时间,逐渐提高 PH,是沉淀缓慢进行。关键:沉淀剂的选择温度和 PH的控制。 6.洗涤:沉淀法制备催化剂特有的操作 EG、硝酸铝和氨水-中和-洗涤-老化-过滤-酸化-成型-干燥-煅烧-成品 7.沉淀剂的选择原则:a 尽可能使用易分解挥发的沉淀剂 b形成的沉淀物必须便于过滤和洗涤c沉淀剂的溶解度要大d沉淀物的溶解度应很e沉淀剂必须无毒,不应造成环境污染。 8.沉淀形成的影响因素:浓度,温度,PH 值,加料方式和搅拌强度。 9.浸渍法:载体的沉淀-洗涤干燥-载体的成型-用活性组分溶液浸渍-干燥-分解-活化-负载型金属催化剂 。 10. 成型方法:压片成型,挤条成型,喷雾成型,转动成型。 11. 焙烧的目的:a 通过物料的热分解,除去化学结合水和挥发性物质(如CO2、NO2、NH3),使之转化为所需的化学成分,其中可能包括化学价态的变化 b借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