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共 8 页《基因在染色体上》李玲福清二中一、概述・高二(2)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节是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的第二节,按照课标的要求,教学需要 1 课时•教材按照遗传学发展史,通过萨顿的类比推理法和摩尔根的假说演绎法把孟德尔提出的微观的“遗传因子”定位在了宏观的染色体上,从而完善了孟德尔遗传定律。学生对第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和第章第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学习为这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这节的学习对高中阶段的遗传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学科思维的训练,以及提高解决遗传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① 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② 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④ 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③ 尝试运用类比推理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造就学生严谨、周密的科学作风。情感目标①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合作精神② 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观察、了解到学生通过前一阶段学习掌握的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以及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相关知识,体验过的假说演绎法都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同时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分析能力,情感方面更趋向于独立和自主,这都是这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的前提。但是这节课中摩尔根关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演绎过程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对遗传学的初学者来说仍然是个难点。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在探究科学之旅中,落实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多方面的教学目标。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倡导探究性学习。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完成思维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同时培养发现问题、第 2 页共 8 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家探索遗传的过程,领悟类比推理、假说演绎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知识点学习目标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