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以太网帧格式有五种:1.Ethernet V1:这是最原始的一种格式,是由Xerox PARC 提出的3Mbps CSMA/CD 以太网标准的封装格式,后来在1980 年由DEC,Intel 和Xerox 标准化形成Ethernet V1 标准.2.Ethernet V2(ARPA):由DEC,Intel 和Xerox 在1982 年公布其标准,主要更改了Ethernet V1 的电气特性和物理接口,在帧格式上并无变化;EthernetV2出现后迅速取代Ethernet V1 成为以太网事实标准;Ethernet V2 帧头结构为6bytes的源地址+6bytes 的目标地址+2Bytes 的协议类型字段+数据。3.RAW 802.3:这是1983 年Novell 发布其划时代的Netware/86 网络套件时采用的私有以太网帧格式,该格式以当时尚未正式发布的802.3 标准为基础;但是当两年以后IEEE 正式发布802.3 标准时情况发生了变化—IEEE 在802.3 帧头中又加入了802.2 LLC(Logical Link Control)头,这使得 Novell 的RAW 802.3 格式跟正式的IEEE 802.3 标准互不兼容.4.802.3/802.2 LLC:这是IEEE 正式的802.3 标准,它由Ethernet V2 发展而来。它将 Ethernet V2 帧头的协议类型字段替换为帧长度字段(取值为0000-05dc;十进制的1500);并加入 802.2 LLC 头用以标志上层协议,LLC 头中包含 DSAP,SSAP 以及 Crontrol 字段.5.802.3/802.2 SNAP:这是IEEE 为保证在802.2 LLC 上支持更多的上层协议同时更好的支持IP协议而发布的标准,与802.3/802.2 LLC一样802.3/802.2 SNAP也带有LLC 头,但是扩展了LLC 属性,新添加了一个 2Bytes 的协议类型域(同时将 SAP 的值置为AA),从而使其可以标识更多的上层协议类型;另外添加了一个 3Bytes 的OUI 字段用于代表不同的组织,RFC 1042 定义了IP 报文在802.2网络中的封装方法和ARP 协议在802.2 SANP 中的实现.逻辑链路控制(LLC)局域网中的多个设备一般共享公共传输媒体,在设备之间传输数据时,首先要解决由哪些设备占有媒体的问题。所以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必须设置媒体访问控制功能,由于局域网采用的媒体有多种,对应的媒体访问控制方法也有多种,为了使数据帧的传送独立于所采用的物理媒体和媒体访问控制方法,IEEE 802 标准特意把 LLC独立出来形成单独子层,使 LLC 子层与媒体无关,仅让 MAC 子层依赖于物理媒体和媒体访问控制方法。1.LLC-PDU 与相邻层的PDU 之间的关系IEEE 802 标准为LLC 和MAC 子层的帧格式作了详细规定。下图描述了网络层PDU、LLC 子层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