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曼光谱 古玉沁色与做旧仿古的鉴别 2012-01-20 11:14:58| 分类: 历史艺术 |字号 订阅 古玉沁色与做旧仿古的鉴别一直是玉器爱好者、收藏家、鉴赏家关注的焦点。然而又一直处于感性的经验观察和鉴别的困扰中,很少有人深入玉材料的结构、成分去分析和鉴别,本文主要分析“沁色”的形成机理与鉴别特征。 一 泱泱近万年的中国玉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影响了每一个华夏子孙。伟大的科技史专家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经赞叹道“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3000多年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的灵感。”①正因为玉器在中国文明史上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崇拜和追逐古玉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以赢利为目的的做旧仿古玉器始于宋代,清代著名学者陈性在他的《玉纪》中记载:“宋宣和、政和间,玉贾赝造将新玉凿成器皿,以烛光草汁淹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色,时人渭之得古法,鉴赏家偶失于辩,或因之获重价焉。”②元、明、清及近代、现代大量的玉器收藏家、鉴赏家、研究家在其专著中都有很多很深入的关于玉器做旧仿古的论述。特别晚清、民国以来,由于西洋、东洋列强数次入侵中华神州,大肆抢掠我中华文物宝藏,中国的玉器在海外身价暴涨,于是更促进新一轮空前疯狂的玉器做旧仿古浪潮。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新一轮古玉收藏热潮长时期持续,伴之而来的玉器做旧仿古热潮也长时期持续。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无不仿制,并且逐渐形成了地域特色较为鲜明的古玉仿制中心:如辽宁的锦州、鞍山以仿红山文化玉器为主;江苏扬州、苏州和上海以仿良渚文化、商、周、汉、明、清玉器为主;陕西西安以仿齐家文化、夏、商、周、两汉、唐代玉器为主;河南南阳、安徽蚌埠则无所不仿。 上千年的玉器做旧仿古历史,加之现代物理、化学等各种手段的运用,给现今玉器的收藏与鉴别带来了越来越烦难的问题,玉器收藏者、爱好者、鉴定研究者们面临的挑战与考验越来越严峻。因而,认真研究总结玉器的做旧仿古方法,提高鉴别鉴赏能力,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规范玉器市场的发展、提高鉴别队伍的业务素质等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二 所谓做旧,就是用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将新玉器或旧玉器材料处理成古旧玉器的外貌,让人感觉成出土或传世玉器,以牟取暴利。玉器做旧的重要问题是仿“沁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