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10 页 可控生态养殖对虾技术 马家好 厦门利洋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生态养虾是养虾户追求的养殖模式,其基本点是保持水体的稳定及加快水体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速度,因为只有这样病害才少,产量才高,进而成本才能降低。然而高产到一定程度,稳定变得越来越难,即可控性降低,因而生产中养虾虽然达到较高的产量(亩产 1000公斤以上),但养殖成功率并不高。如何既要高产,又要保持水体稳定,提高养殖成功率呢?这就是我们介绍的内容---可控生态养殖对虾技术。 一、建立可控的池塘养殖条件 池塘结构及其环境,是养虾的基础,是养殖水体稳定的必要条件,池塘建造的位置及结构是养殖成败的关键。 1.慎选养虾地点 养虾地点应选择:(1)水源相对独立,养殖密度较小的区域,以减少病原的交叉感染。(2)选壤土土质,以不漏水为最好。(3)水质好,不能选择有农药,特别是杀虫剂污染的地区。理想的是海、淡水均有。(4)温度较高,以保证快速生长。(5)台风较少,易于搭棚。(6)交通、电力方便。(7)易于卖虾及购买苗种及饲料等。其中(1)(2)(3)点最为重要。 2 、建立合理的池塘结构 根据不同的养殖模式,可选用不同结构,但不论水泥池、土池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池塘堤坡不宜太陡,与水平角度不超过30 度为好,这样如果虾生病后尚有休息的地方,避免“落底”缺氧死亡。 (2)排水设施不仅要考虑能排下层水,还应排表层水,以防藻类过度繁殖或表层污物较多时能排出过多的藻类及污物。 (3)池塘底质以水泥底及铺塑料膜底为好,其次是土底。砂底因养殖过程中易发黑、发臭及漏水不宜采用。目前部分高位虾池,池底铺塑料布后上层又盖一层砂的做法对养殖极为不利,有条件时可除去砂子。土池最好每年清淤一次,底泥越少越好。底泥是养殖池塘的“氧债”及病原微生物滋生的场所,底泥多不仅易于藏污纳垢,不利于消毒,而且天气突变时易引起全池缺氧“泛池”。但放养初期,保持 1~2 毫米的底泥可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的附着及繁殖。 3 、盖大棚 能保证良好稳定的气候条件,并防止雨水进入,同时减少了水份的蒸发,稳定了水位,避免水变。理想的大棚,全年覆盖,具有良好的排气、遮荫、加温设施,可达到全年控光、控温、控湿度等条件,可创造冬暖夏凉的气候环境。很多病都是气候的突然变化后发生的,因而一次性的投入,增强了可控性,减少了发病,保证了生长,从整体效益看,实际降低了养殖成本。生产中如不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