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传译员生活“酸甜苦辣” 今天晚上,2005 全球 W TO 国家部长会议在香港拉开帷幕,北京的国际性交流又迎来了一个盛宴。而参加过国际性会议的人们都知道,参会人在入场的时候都要领取一套耳机设备,这就是同声传译的收听工具。演讲者在台上说着外语,我们通过耳机则几乎可以同时收听到中文的翻译,这同步的翻译就是从会议大厅角落里的一个“箱子” 中传出来的,这个“箱子”就是我们本期介绍的职场新贵——同声传译译员工作的地方。 从业者说 连续做 20 分钟人就有些失常 同传译员是一项极为消耗体力的工作。 王茜是一位已经从事五年翻译工作的女孩,从 2003 年开始做同声传译工作。她告诉记者,一场同声传译通常都是两三个人一组搭档完成,每工作 20 分钟就要换人,这是因为同声翻译是一项精神压力极大的工作,在翻译过程中精神需要高度集中,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语言,口齿清晰、流畅地表达出来。“有人曾做过实验,做同传连续超过 20 分钟人就有些失常了,如果工作时间太长人就要疯掉了。你可以试试跟着电视上播音员连续复述 20 分钟,看看是什么感觉,更何况还是翻译外语,” 她说,“有时候碰上自己身体状态不是很好的时候,一场同传坐下来,我感觉自己像刚跑完800 米测试一样,有种脱水的感觉,体力相当透支。” 给科学家做同传最难 为专业性非常强的国际性会议做同传,事先准备是很重要的。需要准备大量的专业词汇,了解会议的背景,和组织者、演讲者沟通,越专业的会议就越需要提前仔细准备。做了两年多同传的王茜觉得给政治人物翻译最容易,因为不会涉及很多专业方面的知识,给科学家做同传是最难的,因为不光是专业领域的很多内容,而且他们有自己的逻辑,他们的思路有时候和普通人不太一样,这对同传翻译是有很大影响的。而给有口音的科学家做同传则更是难上加难。 王茜说,有一次给一对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兄弟做同传,他们是研究化学助燃剂的,一个是因为澳大利亚英语的口音非常怪,一个是演讲跳跃性很强,同声传译的时候让听众摸不着头脑。 跳肚皮舞减压 同声传译一句话翻译完,一般与原话说完仅隔 3 秒钟,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同声传译时,戴着耳机的同声传译员紧盯发言者的口形,凝神细听讲话内容,还要进行笔录,要在瞬间译成汉语,传递给戴耳机的听众。耳听、眼看、手记、嘴说几乎在同一时间进行,同声传译员有时被戏称为“精神分裂者” 。 同传基本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做得好是应该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