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水洞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今天主要谈谈水洞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水洞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四亿五千万年前的古生代。如果说我们所在水洞它的年龄是一位百岁的老人,那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在它面前只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所谓今天我们应该心存敬畏地去在面对这样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去发现隐藏在他身上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本溪的水洞自 1983 年开放以来,旅游发展可以说比较成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 级景区。今天我们在这里探讨本溪水洞如何旅游能更上一个台阶的问题时,需要清醒地看到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洞穴旅游资源的特点 1.洞穴是一种普遍性旅游资源。 全世界凡是有碳酸盐岩分布的地区,大多有洞穴发育。我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世界第一,在我国南方特别是西南地区有大量的喀斯特洞穴,就旅游资源类型来说不具有垄断性。 2.其共性大,个性小,游客重游率低。 从地貌学的角度,洞穴的形成有多种成因,可分为多种类型。但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洞穴内不外乎都是石钟乳、石柱、石笋、石曼等构成景观,相差不大,相对比较单调,游客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3.空间竞争替代性强。 喀斯特洞穴的旅游生命周期比较短。在我国东北碳酸盐地区陆续找到许多可供开发的岩溶洞穴,如本溪水洞、通化的鸭园、桓仁的望天洞以及磐石的官马溶洞等。 4.环境脆弱性和敏感性 洞穴属封闭或半封闭系统,数万年来已经形成了一种平衡,可能会由于人的介入变得不平衡,比如如何科学地计算环境容量。保护整个地质过程不受重大影响。 游客会随身带人的微生物、甚至动植物会对洞穴生态系统造成影响都是很可能的,避免自然通风而把苔藓的孢子带洞内,造成钟乳石上滋生苔藓植物破坏洞内景观,这些细节对于洞穴长远的保存都具重要意义。比如游客喧哗等震动波和声波会改变非重力水的运移路径,有损洞穴特有景观 (小石枝、卷曲石、鹅管及石花等)的形成。 环境脆弱和敏感还表现在连锁性和非逆性,如旅游洞穴的开发.由于工程施工和游客的干扰,易造成洞内 CO2 增高、温、湿度变化显著及空气质量恶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又将导致洞中景物颜色退变,洞穴生物退变甚至灭迹。 洞内的动物主要有蝙蝠,原来它们就是洞中的主人,蝙蝠就逃到没有开发的洞穴和银波洞内。盲鱼以蝙蝠的粪便为食。洞中还有水鼠,以捕食盲鱼为生形成了一条生物链。 在洞穴没有开发之前,洞穴里的所有生物群落处在一个稳定的生物链之中,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