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 物体的振动是产生声音的根源,发出声音的物体称为声源,声源发出的声音必须通过中间媒质才能传播出去,人们最熟悉的传声媒质就是空气,除了气体外,液体和固体也都能传播声音。 声音是如何通过媒质传播的呢?以音箱的纸盆为例,当声音信号通入音箱时,纸盆在它原来静止位置附近来回振动,带动了它相邻近的空气层质点,使它们产生压缩或膨胀运动,由于空气分子间有一定的弹性,这一局部区域的压缩或膨胀又会影响和促使下一邻近空气层质点发生压缩或膨胀的运动,如此由近及远相互影响,就会把纸盆的这一振动以一定的速度沿着媒质向各方向传播出去。这种振动传到耳朵,引起耳内鼓膜的振动,通过听觉神经感觉到声音,这种向前推进着的空气振动称为声波。有声波传播的空间叫声场。 近场:声源向自由场辐射时,声源附近声压和质点速度不同相的声场; 远场:声源向自由场辐射时,在远处,声压与质点速度同相的声场。 当声振动在空气中传播时空气质点并不被带走,它只是在原来位置附近来回振动,所以声音的传播是指振动的传递。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如果物体振动的幅度随时间的变化如正弦曲线那样,那么这种振动称为简谐振动。物体作简谐振动时周围的空气质点也作简谐振动。物体离开静止位置的距离称位移,最大的位移叫振幅。 物体在 1S 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单位为赫兹,符号为 HZ,每秒钟振动的次数愈多,其频率愈高,人耳听到的声音就愈尖,或者说音调愈高。人耳并不是对所有频率的振动都能感受到的。一般说来,人耳只能听到频率为 20~20000HZ的声音,通常把这一频率范围的声音叫音频声。低于 20HZ 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 的声音叫超声。次声和超声人耳都不能听到,但有一些动物却能听到,例如老鼠能听到次声,蝙蝠能感受到超声。、 振动在媒质中传播的速度叫声速。在任何一种媒质中的声速取决于该媒质的弹性和密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还随空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声音在不同媒质中传播的速度也是不同的,在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般要比在空气中快得多,例如在水中声速为 1450M/S,而在钢中则为 5000M/S。 声波中两个相邻的压缩区或膨胀区之间的距离称为波长。 fc 波长是指声音在一个周期内行进的距离。 噪声的概念 声音分为乐音和噪声两种。当物体以某一固定频率振动时耳朵听到的是具有单一音调的声音,这种以单一频率振动的声音称为纯音。但是,实际物体产生的振动是很复杂的,它是由各种不同频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