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乐府制度演变与东汉乐府诗的开题报告一、乐府制度演变乐府是古代中国文学中的一种诗歌形式,最初是指“宫商角徵羽”等七种音律所唱的歌曲,后来扩展为包括歌曲、舞曲、乐队演奏曲等各种音乐表演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乐府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化,如《长歌行》、《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乐府中最早的诗歌形式,称为“乐府诗”。乐府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成为了唐诗的主要流派之一。但乐府制度最初是由汉代政府创立的,汉代时期根据乐府的内容和形式,分为“乐府”、“琐闱”、“神仙”、“华馆”四个级别。乐府一级以下的赋诗者称为“府吏”,是由官方授予的一种文学职务,负责创作和演唱乐府。从东汉到隋唐,乐府的制度不断演变,从政府主导到文人主导,逐渐转化为一种文学形式。唐代时,乐府制度已经消逝,但乐府诗形式却留存了下来。二、东汉乐府诗的特点东汉时期是乐府进展的高峰期。东汉乐府诗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受汉赋的影响,有明显的叙事性:东汉乐府诗多为叙事性质的抒情诗,以描述故事情节和人物为主。2. 代表着民间美学的审美趣味:东汉乐府诗具有极具代表性的民间文化特点,异域情调、极富感情、鲜亮的意象和曲调等等。3. 形式上极富变化:东汉乐府诗在形式上十分灵活,有的是古文体,有的是骈文体,也有的是甚至是民歌、民谣流传下来的词牌和曲调。4. 表现社会和人民生活:东汉乐府诗表现出了当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历史真实面貌,也反映出人性中的温情和惨淡遭遇等方面。总体来说,东汉乐府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珍宝,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