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从《老残游记》的两个英译本看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题目:从《老残游记》的两个英译本看译者主体性导语《老残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之一,作为明代小说,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更准确地述说了人类思想、情感和生活的最底层。因其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表现而备受赞誉,因此也成为翻译领域的重要讨论对象。然而,在各个译本中,涉及到翻译策略、主观意识、语际转换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老残游记》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揭示译者对原作主体性的解读和呈现方式。一、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意识和价值观念对所翻译文本的影响,体现为译者在选择策略、转换语言、调整意思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不同于必定的翻译规律和客观语言结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在翻译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原文本的意义和美感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二、《老残游记》的两个英译本比较1.第一个译本该译本是由陈忠实翻译,译本发布于 1990 年。翻译策略主要是力求忠实再现原作的语言和语调,以求形似,含意相近,保留了原作的文化背景,玉佩的“敲”,“按”,“割”等描述生动准确,往往能够抓住原文的情调,将原文中草木风景的细节描述得十分清新自然,令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2.第二个译本该译本是由约瑟夫·凯勒翻译,译本发布于 1986 年。与第一个译本相比,凯勒在翻译中使用了更多的自由翻译,以便使其更适合英语语境,这也是凯勒的翻译风格所在。他在转译语言和词汇时,加强了对一些描写和意象的修辞效果,加强了整篇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并将一些单独的人物描述加入到对话中,更好地表达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三、译者主体性的分析1.陈忠实的译本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陈忠实的翻译始终保持了原作最基本的文本传递功能,透彻了解了原作内在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优化了句子结构,使翻译读起来连贯流畅。但不可避开地,陈忠实在翻译过程中也有一些主观意识的介入,导致一些细微的差异。2.约瑟夫·凯勒的译本相较于陈忠实的译本,约瑟夫·凯勒的翻译更注重形象描写的修辞用语、谐音、意象的再现,它对读者的感受更加重要。因此在保留语言风格和丰富描写的同时,凯勒会适当扩充对话内容,增加人物关系的描写,强化小说中的情感。这也展示了翻译家的个人主体性对于翻译结果的具体影响。四、结论通过对《老残游记》两个英译本的分析,不难发现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对翻译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