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恙虫病的流行病学与诊治进展汪茂荣解放军第 81 医院全军肝病中心 江苏南京 210002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人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在秋冬季流行,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叮咬部位出现溃疡、结痂、局部淋巴结肿大等,如治疗不及时,可能发生支气管肺炎、心力衰竭、消化道出血、脑膜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损害,甚至危及生命。恙虫病在我国东南和西南地区的发病率较高,解放后该病的流行已基本得到控制,但近年来该病在一些地区又逐渐增多,呈现发病率上升、疫区不断扩大的趋势[1-3]。由于新发疫区医务人员对该病缺乏认识,常导致误诊误治[4-5]。本文对近年来我国恙虫病的流行病学及诊治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1 病原学 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Rt),又称东方立克次体(O. tsutsgamushi, Ot),呈圆形、椭圆型或短杆状,革兰染色阴,吉姆萨染色呈紫红色。在发热期间,可从病人的焦痂、血液、淋巴结或骨髓等分离出病原体。恙虫病立克次体有自然裂解倾向,不易保存。对热及一般消毒方法都很敏感,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恙虫病立克次体在不同地区、不同株间的抗原性有较大差异,对人的致病力也不相同。根据血清学结果[6-7],东方立克次体可分为 Karp, Kato, Gilliam, Kawasaki, Kuroki 或 Shimogoshi 等型。我国恙虫病立克次体以 Gilliam 型为主,其次是 Karp 型,Kato 型很少见[1, 8]。近年,对我国 Rt kD 基因进行 PCR/RFLP 和序列分析研究,证明我国也有 Kawasaki 型的存在,该型已知为日本秋冬型恙虫病疫区 Rt 的代表株[9]。除特异性抗原外,恙虫病东方体还具有与变形杆菌 OX 的交叉免疫原性,因此在临床上可用变形杆菌 OX 凝集反应(外-斐反应)协助诊断[10]。2 流行病学 恙虫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我国不同地区按发病时间可分为夏季型、秋季型和冬季型[11-12],分别以 6~8 月、10~11 月和 1~2 月达高峰。该病在我国、日本、东南亚各国以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各岛屿等均有广泛的流行。国内主要发生于东南沿海各省及西南地区,如广东、福建、广西、海南、四川、云南等省、自治区。近年来疫区有向北扩展的趋势,江苏、山东、天津也有小流行或散发病例,安徽长江以北地区近来也出现暴发流行。恙虫病立克次体的宿主是鼠类,我国主要有:鼠属(Rattus)中的黄毛鼠(R.losea)、黄胸鼠(R.flavipectus)、褐家鼠(R.norvegicus)和社鼠(R.confucianus),姬鼠属(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