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作文生活化,设计巧入手“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小学生的作文一改应试教育的空洞编造、脱离生活的弊端。倡议学生“写真话、表真情”成为作文训练的基本理念,“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作文的基本要求。期末测试的作文命题由原来的《一件难忘的事》改变为《一件 的事》,甚至没有题目,给出一个主题,学生自主命题。作文题目的改进正是为了鼓舞学生积极表达真情实感的举措。学生的作文内容逐渐贴近了生活,学生们也逐渐习惯了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亲眼所见的事情,不再出现写“助人为乐”,全是上车让座;写“热爱学习”,全是彻夜不眠了。作文内容的问题似乎是解决了,可是作文的成败并不仅仅是内容的选择,如何写好作文,如何生动细致的表达,给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全班 40 名学生,集体讲授作文的技巧,包括开头的方法(开门见山法、景物描写法、肖像描写法、先闻其声法、名言开头法、倒叙开头法……)过渡的技巧、结尾的技巧……单纯知识性的讲授,即使结合了不少生动、有说服力的范文,学生还是“隔岸观火”。在具体的作文中能够使用这些技巧的不足10%。怎样才能在作文技巧的指导中,贯彻“作文生活化”的理念,让学生能在乐学、乐写中学习并运用这些表达方法呢?关键还是要在设计上巧入手。我在作文教学中不停地摸索,尝试了四种小策略。即贯彻“作文生活化”的理念,通过巧妙设计,选择贴近生活的范文,读写结合;选择众所周知的范例,指导练笔;选择切身体验的实例,小试锋芒。选择简便易行的星级,指导评价。四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现以一课为例详细说明。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语文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已经能够把心中想表达的事情叙述清楚,尤其是能有意识的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充实到作文内容中来。唯有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学生很难把握。在具体的事件中,在描写个性人物的表现时,如何显现人物的内心情感是学生细致表达的更高要求,因此,我设计了一堂作文指导课《写外在表现,显内心情感》。指导学生学习通过写人物的外在表现(神态、动作、语言),显示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方法,鼓舞学生用好词、好句生动具体的表达,更细腻的表现人物形象。策略一、选择贴近生活的范文,读写结合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