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无定案大课求无痕好课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方案,但好课不需要将课堂封闭在某个流程中的固定式教案.因为好课更重视教学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蕴含在教学互动中的课堂生成.下面结合一节教学实践课:第15章平面直角坐标系(复习课)浅谈我们关于“好课无定案、大课求无痕”的部分感想.1不变的是预设,充满变数的是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在学生没有加入教学交流的时刻,教学也许呈线性状态且可以预设.如:情境引入(3分钟),探究新知(15分钟),例题学习(10分钟),训练巩固(10分钟),评价反馈(2分钟).学生一旦加入了课堂交流,教学则时常呈非线性状态且很难吻合课前预设.[1]生1这样思考,生2则可能那样思考……像生1这样思考的学生有多少?生2为什么会那样思考?假如学生的发言超出了老师的预料;假如学生j的发言一步到位,恰好吻合了老师的需要……凡此种种,未必需要逐一预设在教案上.正是因为课堂有这些变数,我们才呼吁:不要用教学预案约束课堂,好课无定案!值得注意的是,好课无定案,不等于好课无教案!有些内容还是需要在教案中明确固定下来的,如,教学目标.2变中求不变--定量描述教学目标课堂变数多,我们需要应变,但更要围绕教学目标,在变中求不变:将知识、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当堂完成”的层面上.教学目标:(1)梳理全章知识结构,立足核心知识点解决例题、练习(定量描述: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当堂完成);(2)在尝试例题、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点的运动及其坐标的变化,经历由点的运动及其坐标变化引起的等腰三角形的生成过程;(3)在“确定两位同学、寻找与这两位同学处于等腰三角形顶点位置的第三位同学”的游戏中,进一步感受点的位置与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定量描述: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游戏之中,80%以上的同学能够当堂体会数形结合思想).走进课堂之后,我首先使用演示文稿(如图1),引领学生逐层回顾了全章学习内容,然后提炼、升华为:“一种思想、两块内容、三类运动、四个考点”.接着利用图片2出示本章的复习重点,揭示本课时的学习重点.3好课无定案--留出空间待生成在给定的坐标平面内,确定与指定线段构成等腰三角形的点坐标,是本课的难点,尤其是涉及与腰、底有关的分类讨论.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我们设计了一个人人可以参与其中的课堂游戏:确定两位同图1图2图1学、寻找与这两位同学处于等腰三角形顶点位置的第三位同学.规定:从教室前门依次向后,分别为第1行、第2行,……;从右向左,分别为第1列,第2列,…….(1)确定两位同学的位置,如图中的、.(2)寻找与这两位同学处于等腰三角形顶点位置的第三位同学,帮助自己周围的同学简述理由.并用其所在的列数,所在的行数组成的有序数对表示该同学所在的位置.为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都能够在游戏中有所感悟,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游戏规则:把你以及位于你前后左右的同学命名为以你为圆心、半径为1的圆形合作学习圈.若你先学会了,请主动帮助以你为圆心的合作学习圈内的同学.只有当以你为圆心的合作学习圈内的同学都会了,老师才默认你学会了当前学习内容.你才具有参与班级发言的权利.假如你举手,老师就默认你周围的同学都已经学会了!老师可能提问你,也可能提问以你为圆心的合作圈内的同学.这个游戏给课堂留下了较为宽泛的互动空间,同时也给课堂添加了诸多不确定的因素:(1)位于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学生(2,2)、学生(1,2)、学生(4,2)、学生(5,2)、学生(6,2),可能只有部分同学站起来.(2)位于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学生(2,2)、学生(1,2)、学生(4,2)、学生(5,2)、学生(6,2),也可能会在较短的时间内陆续站起来.(3)与同学、同学处于等腰直角三角形顶点位置的学生(1,1)、学生(1,3)、学生(5,1)、学生(5,3)可能会主动站起来,也可能需要同学的帮助、老师的暗示才能够站起来……(4)与同学、同学处于等腰三角形顶点位置的同学,也可能同时站起来.课堂上实际站起来的同学,必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走势.究竟该按照哪种方案预设教学呢?我们决定顺应课堂学势,给课堂留出空间,不事先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