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教学模式一、实施“教学合一”的背景(一)教学管理,积弊深重。1.当初,东庐中学在教学上较重视年级组建设而忽视了教研组与备课组建设,教学常规管理流于形式,致使本来整体师资力量不强的学校在教学中连吃败仗,领导与教师、老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关系甚为紧张,学校陷入信誉危机。2.多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滞后,关注的只是学生眼前的成绩,而漠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管理不是向课堂要质量,而是通过延长师生在校绝对时间的死办法,加班加点,搞机械重复的劳动,走进了恶性循环的死胡同。3.在各类学习辅导资料充斥泛滥的时候,教师不事选择,乱订—气,资料“满天飞”;布置作业时嘴一张,笔一挥,只图形式不顾效果,学生若不堪言;年年喊“减负”,负担却越来越重,学生越学越累。4.教学、教研和师训不是“三位一体”,而是各自为战,互相游离。教学研究大多泛泛而谈.不着边际,置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于不顾;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耗费了大量财力和精力,尽管都取得了各种培训的结业证书、合格证书,不少教师还取得了更高的学历证书,但对提高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基本于事无补。(二)初步的探索,意外的收获。为了改变上述状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学校领导带着困惑和希望参加了研究生课程研修班等多种培训,在学习考察中开阔了视野,接触了新思想、新理念,学到了许多先进经验。他们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研讨,教师的教育教学渐渐发生了变化。紧接着学校又组织教师先后到洋思中学、六合冶山中学等学校观摩取经,结合素质教育大讨论,认真反思学校管理,反思自身实践,全校上下清醒地意识到:转变观念,实施改革,苦练内功,提高质量,已是势在必行。当时适逢“目标教学”模式流行,让入耳目一新,使教学研究获得了契机。很多教师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渐确立了目标教学意识,为“教学合一”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当时庐中教师的整体层次并不高,但毕竟有业务能力稍胜一筹的,将他们的教案拿出来让大家共享,促进所在备课组乃至教研组教学质量的提高,应是可行的。于是,学校让业务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先准备教案,再集体讨论,然后全组教师共同使用,最先在数学组、化学组试行。在阶段性的测试中,两个组的控体成绩有了明显上升,平行班的成绩差距明显缩小。少数教师又及时提出:这种供教师使用的教案,可以略加变动让学生也有一份,既做课堂作业,又做家庭作业,也充当复习资料;既可明确学习目标,又可让学生少做笔记,多动手动脑。于是在这两个组又开始试行这种做法,并将这种师生共用的文稿称之为“讲学稿”。令人惊喜的是在1999年的中考中,试行“讲学稿”教学的两门学科都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绩,极大增强了在全校各门学科中推行“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的信心。二、实行“教学合一”改革后的变化(一)教改实践加速了教师观念的更新,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变化。1.教师的实践观从“为教而教”转变为“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教”。以前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应围绕着教转。教学关系也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一厢情愿的灌输。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改革的实践,尤其是“讲学稿”的使用,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①教师充分认识到教书是教师的职责,但不能为教书而教书,“教是为了最终不需要教”。教师充分利用“讲学稿”的特点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主动学习、坚持预习、独立完成作业以及钻研问题、寻根究底的习惯的培养。②教师教学生掌握了“渔”。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激以学趣,授之以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③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多些自由实践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布置的作业明显少了,敢于也善于给学生必要的、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了。④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视过程了,很多教师设计问题时还要求学生写出解题思路,将隐性思维凸显为显性过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