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题: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一、 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原则,用一小实验“洗衣机排水管吸引碎纸屑的现象”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再由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现象(一阵风吹过,门帘往哪边飘)引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使门帘向外飘的呢?)教师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大气压强知识”与“力和运动关系”做出合理猜想(空气流动起来,压强会减小)然后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探究猜想是否合理,并由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在气体流速快的位置压强小)教师进而提出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流动性,是否也有同样的规律,让学生继续探究得出结论(在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从而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过程. 接着,利用得到的规律解释“火车安全线”设计的原因,解释航海规则规定两船不能近距离同向航行的原因。加深对本节课主题的深刻理解. 再次,学以致用,接下来讲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完成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过程. 二、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 了解飞机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3. 了解生活中和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相关的现象 4. 学会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物理规律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认识气体(或液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 2. 通过探究实验体验由液体压强差异产生的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初步领略流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和亲近感. 2.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讨论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资源 教师用:课件、自制门帘模型、鼓风机、洗衣机排水管、碎纸屑、蜡烛、可乐瓶. 学生用:白纸、漏斗、乒乓球、一次性纸杯、蜡烛、火柴、吸管、方形水槽、两个瓶盖、 2 50mm注射器. 六、教学流程图: 实验引入 提出问题 做出猜想 设计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 再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 解释现象 讲述应用 布置课后思考题 七、教学过程 教师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互动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演示实验 老师用一洗衣机的排水管“吸引”小纸屑。让小纸屑从管子的底端吸入上端飞出启发学生思考:纸屑能克服重力作用从水管上端飞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设置悬念:学完本节的内容就会获得答案 学生观察、讨论,不得其解,求知欲望增加。 通过学生观察现象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本节内容。 讲授新课,引入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