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与和谐教育《中庸》,儒家《四书》之一,是儒家经典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指导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最高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就是这个意思。那么,中庸到底包括哪些深刻内涵,对我们建设和谐教育又有哪些启发呢?和谐,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实施和谐教育,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发扬。和谐,是一种状态;和谐,是一种理想。那么,我们如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呢?儒家提出中庸之道。如果说,和谐是一种理念,那么实践这种理念的具体方法就是中庸。中庸,才能和谐。结合我们教育实践来说,要实现教育和谐,管理和谐,就离不开中庸之道。《中庸》第一章,借宋代理学家程颐之口开宗明义: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意思是说,中庸就是不偏不倚,中正调和,合乎事物的本质规律。通俗的说,就是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度”。列宁说过,向着准确的方向前进,多走半步,真理就变成谬误。这半步之差,就是哲学的“度”。从这个意义说,儒家中庸之道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那么,在建设和谐教育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中庸之道呢?启示一:“质胜文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指人的内在品质,文,指人的外在文采。一个人如果内在质朴胜过外在文采,就显得粗野。一个人如果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质朴,就显得轻浮,华而不实。只有文质相当、内外兼修,才称得上真正的君子。孔子“文质彬彬”的培养目标,为我们今天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提供了借鉴。我们都在讲育才,我们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内在而言,丰富知识,提升道德文化修养,树立远大的目标理想(即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今天的社会现实而言,人的道德修养的教育,恐怕应该成为教育的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就外在而言,应该规范言行,文明举止,儒家的标准是温良恭俭让;用现代眼光来看,真正的人才还要善于用恰当的方式表现自己,例如谈吐、交际、演讲、辩论等,都是个人表现自我的手段和方法。文质兼美,内外兼修,这是中庸之道对我们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启示。启示二:“温而厉,威而不猛,泰尔安。”这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形象的一个集中描述,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的表率作用,为我们今天的教师队伍建设树立了楷模。在孔子弟子的眼中,孔子与人交谈时,语气温和有礼而严厉,威严但不凶猛,庄重而安详。“严厉”,不是语气和用语的严厉,而是对原则问题的坚持。不徇情枉法,不营私舞弊,正气凛然,自然让人肃然起敬。“凶猛”往往抛却对对方的尊重,令人害怕而厌恶。“威严”则是自信、稳定和修养的体现与流露。“庄重而安详”是人的内心状态,心无主见、遇事慌张的人怎么能做到庄重和安详?有内涵、有责任、有信念的人才能庄重,有气度、有历练、有献身精神的人才会安详。多读书,博学多才;多历练,修身养性,这是中庸之道对我们教师教育培养方面的启示。启示三:“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孔子提出“宽猛并济”的主张,就是说在管理中既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猛,在平衡中实现和谐。结合具体学校管理实践,是否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第一句话:依法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依法管理是现代管理的标志。严格完善的制度又是依法治校的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基层学校在教育局统一部署下在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良倾向,一是有法不依,制度规定成为应景的摆设,学校规范管理不能落到实处,按孔子的观点,这叫过宽;二是执法错位,重法轻人,重罚轻教,致使学校各方面矛盾集中、激化,用孔子的观点,这就叫过猛。因此,学校在完善制度,严格管理的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有情操作,重宣传、重沟通、重交流,要理解,更要宽容。将依法管理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宽猛并济”,才更有利于学校的和谐发展。第二句话: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法规、制度,是学校管理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只有坚守这个原则,才能够体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才能保障基本秩序的稳定。但对非原则性问题,则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