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镇痛药物军科院的遗憾和扬子江的奇迹撰文 I 雨里 2017 年 3 月 3 日・••引言最近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发表了一篇阿片镇痛药物的文章:英国 Bath 大学的科学家在猴子试验中发现丁丙诺啡(buprenorphine)的类似物 BU08028,虽然结构上只比丁丙诺啡侧链上多一个甲基,却具有独特的药理活性(细节见后面分析),不但镇痛活性高于丁丙诺啡,而且克服了阿片类药物常见的副作用和成瘾性(1)。美国 Buffalo 大学的李俊旭教授在评论文章中给予这一发现高度评价,文章的标题就是“离阿片研究的圣杯(HolyGrail)又近一步”(2)。军科院的仲伯华教授看到这篇文章后却发现,化合物 BU08028 就是他实验室 90 年代设计合成的化合物 ADP2,该化合物在一系列药理实验中显示了优于丁丙诺啡的活性。当时并没有发表文章,但化合物的合成及药理研究包含在研究生吴波 1999 年的硕士论文之中(3)。事实上,在秦伯益院士和仲伯华教授的领导下,军科院药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从 90 年代初即开始了阿片镇痛药物的研发,发现了一系列具有极好活性的候选化合物。其中,噻吩诺啡作为戒毒药物,已进入临床研究。然而,目前来看,最具特色的 ADP2,也就是 PNAS 发表的 BU08028,却错过了开发的最佳时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说到阿片类麻醉或镇痛药物,作者本人 2009 年在扬子江工作时,见证了扬子江的重磅炸弹地佐辛的上市。地佐辛是 1970 年合成的阿片 p 受体的部分激动剂,由 Wyeth 于 1986 年开发上市,用于手术镇痛。2000 年被当时的制造商阿斯利康自愿撤出市场,不再生产。估计有阿斯利康战略布局的问题,但主要还是效果和副作用与吗啡等其他阿片类药物相比,没有太大优势。虽然药物滥用的趋势比吗啡小,但仍然受到管控。然而,扬子江在 2009 年将其在中国按 3.1 类新药开发,独家上市后,迅速占据国内镇痛药物市场。2016 年,年销售超过 40 亿,占到国内阿片类药物市场份额的 44%。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不知当时自愿选择退市的阿斯利康做何感想。军科院的遗憾和扬子江的奇迹,折射出中国当前新药研发面临的居多问题,既有政策方面的,也有科学和思维方式方面的,令人思考。本文结合阿片类药物的历史和当前研发策略分享个人的一些看法。正文阿片类药物的回顾疼痛(pain)是人们去医院就医的最主要起始原因。影响的病人超过糖尿病、心血管和肿瘤病人之和。疼痛的原因和形式各种各样,几乎伴随所有疾病,而且发病机制不一。既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