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助学案教学的批判性反思如风吹树千庭绿,如雨润花万户红。随着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的迈进,各种类型的“学案”纷纷进入课堂,助学案就是其中之一。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助学案的推广,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供了平台。但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仍需要提高。这其中除了学生认识滞后性导致“行为慢一拍”的原因外,助学案的编写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从教育生态学、教学心理学、教育行为学视角,对现有的助学案做一个批判性反思,以期引起更多老师对思想政治助学案编写的关注,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学案的助学功能。批判一:助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离散。助学案辅助学习,要求教师遵循学生是学习主体、认知主体、发展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助学案帮助学生由问题导出知识,由生活实例体验知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生成能力,在特定的情境中形成觉悟。这一思想在助学案中得到了有效贯彻。但有关“为什么学”“学什么”“学的要求是什么”以及“怎样学”等问题上,广大教师仍缺少学生立场、学生视角,许多助学案不符合教育生态学的要求。现行思想政治助学案普遍存在助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离散的现象,就是上述问题的集中体现,它在无形中影响了思想政治助学案功能的有效发挥。请看下列一助学案学习目标的设定——课题:《新时代的劳动者》助学案目标部分1、知识目标:了解劳动的作用与意义,理解正确择业观的内涵,劳动者权利的内容以及劳动者维权的途径和方式。2、能力目标:增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择业的能力和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能力。3、情感目标:树立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选择职业的智慧,增强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反思:美国的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当人既有需要,又有达到目标的可能性,其行为的积极性才高。这启发我们,不能将大、远、原则性的课程目标当做学生具体的学习目标。从表面上看,上述课堂教学目标覆盖了全课内容,好像没有问题,实则不然。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上述学习目标的陈述过于笼统,随意性大,虚幻而显得飘乎不定,无助于学生的学习。从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找到上述学习目标的原形:“……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劳动的作用与意义,理解正确择业观的内涵,劳动者权利的内容以及劳动者维权的途径和方式”。在课程标准中,这一陈述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是编写教材的原则要求。但具体到教师实施上述内容时,则又应该有独特性与多样化的具体要求,让学习主体可以操作。试想,有哪位政治教师能够说得清楚“了解”与“理解”对学生学业上要求的差异?学生有没有增强某一方面的能力,如果没有可资操作的明确要求又怎么测量?“树立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观念”的要求则更是虚无缥缈,学生即使不学本节课的内容,他也可以说我已经具有这一观念,那么你这一课教学的态度目标究竟怎么落实,落实到哪里?类似的问题在当下的助学案中普遍存在,我通过百度收索了36个高中思想政治助学案(导学案),无一例外地存在上述问题,这其中有的助学案还是所谓的名师编写的。课堂教学都是有目标的,采用助学案的课堂学习也不例外。课堂目标的清晰、明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与投入,影响着课堂学习的功效。那么,高中思想政治助学案应该如何编写助学目标呢?我以为,应该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将学习目标的要求具体化。不用“了解、理解、掌握、懂得、明确、树立”这些模糊不清的词语,而改用可以测量和把握的利于操作的规范语言,如能背诵、能说出、能讲出、会解释、会陈述、会运用、会证明等等,类似的词语还有“列举、辨认、识别、解释、描述、说明、整理、比较、设计、撰写、说明、判断等。至于课堂学习的德育目标,因为其抽象无形,应该尽可能多地采用生活中的“体验性”语言来描述,如感受、参与、关注、遵守、认同、赞赏等。这些动词与“了解、理解、渗透、珍惜、克服”等词相比较,在质和量方面的规定性都可以测量和操作,学生学习某一内容后,他(她)可以自己对照目标,检查自己的学习有没有达成助学案要求。如学生学习了某一内容后,他自己反思自己会不会背诵某一概念,能否比较说明两个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能不能归纳某些原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