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亲爱的安德烈》600 字读后感 《友爱的安德烈》是当代作家龙应台和其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结集 ,首次出版于 2024 年 12 月。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记录了两代人试图消退隔阂与冲突的努力,也为中西文化的碰撞供应了一个清楚而生动的范例。我整理了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友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一) 龙先生的《孩子你渐渐来》中的安安才几岁,一个刚开头做母亲的妈妈布满欣喜和古怪 的看着儿子的成长,岁月悠悠,可爱的安安已长成友爱的安德烈,在《友爱的安德烈》中,母子的书信沟通,龙应台对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给我深刻的启示。 读了龙应台的《友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独到的见解令我耳目一新,书中那个既有成人的老 第 1 页 共 14 页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特别 深刻的印象。在此书中商量 的话题包罗万象,例如对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价值的追结、对全球化的看法及商量 ,也有读者的回应引申出人省思的谈论。不仅动人,而且涤荡人的胸怀啊! 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教育问题令多少人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压抑?身为老师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触动孩子的心灵,《友爱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间的睿智对话,触及了我的神经。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孩子的敬重和确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 34 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特别 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视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久只能是“孩子”,永久 第 2 页 共 14 页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不能得到敬重,永久只能选择服从。莫非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愿尊称一个 14 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患病探究下去,我又发觉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差异。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