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冰心传》(节选)阅读答案《冰心传》(节选) 肖凤 1919 年的冬天,已经发表了《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去国》等问题小说的十九岁的冰心,一本杂志上,很偶然地看到了一个十分新奇的名字――泰戈尔,当她读着那些关于上帝、神、生命、死亡和不朽的爱等等富于哲理,而又十分清新美妙的词句的时候,这位十九岁姑娘那颗敏感、善良的心里,充满了虔诚的感动。而泰戈尔的思想,同样使她觉得与自己的思想十分合拍:“你的极端信仰――你的“宇宙和个人的灵中间有一大调和”的信仰,渗入我的脑海中,和我原来的“不能言说”的思想,一缕缕地合成琴弦,奏出缥缈奇异无调无声的音乐。”她觉得自己的思想与泰戈尔的思想““梵”中合一了。”(《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也是这一年的冬天,冰心协和女大理预科这所教会学校里,学习了西方的“梵”学――《圣经》。 东方的哲理诗人泰戈尔的诗句和西方教徒信奉的《圣经》,都对着她歌唱上帝的爱、神的爱、大自然的爱、人类的爱、不朽的爱;歌唱永生、死亡、幸福、受苦、沉默等等。那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上面生存的世界到底是欢乐的还是烦闷的?年轻的女作家冰心,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于是,她 1920 年的八、九月间,连续写了三篇思索性的散文:《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无限之生”的界线》和《画――诗》。 最使冰心费神的是关于人生意义的思索――既然每一个人的生命,最终都要匆匆地归结为死亡,既然世上所有的惊才、绝艳、丰功、伟业,一遇见死亡,就立即倒下,化为尘土,那么,“这样的人生,有什么趣味?纵然抱着极大的愿力,又有什么用处?又有什么结果?到头也不过是归于虚空,不但我是虚空,万物也是虚空。”(《“无限之生”的界线》) 1921 年年初,冰心参加了文学讨论会之后不久,发表了一系列的小说:《超人》《世界上有的是欢乐光明》《月光》等。其中《超人》引起强烈的反响,小说男主人公何彬,是生活似寂寞荒凉的古战场一样的土地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的,患有阴郁症的一位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冰心想用母爱这一个无病不治的药方来医治像何彬这样的患着忧郁症的青年人。这正如她《世界上有的是欢乐光明》中,想用童心这一个无病不治的药方来医治凌瑜这样的患有厌世症的青年人一样。这是她的善良愿望,她希望像何彬这样的同时代人,能够从苦闷、悲伤、抑郁、幻灭的精神境界中摆脱出来,重新走上热爱生活、热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