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国人的飞天梦〔下〕:中国人飞天梦的历史 人们不会遗忘,前苏联第1颗人造卫星1957年10月4日放射成功后不到4年,加加林就于1961年4月12日乘飞船巡游天空。中国的卫星早在1970年就腾空而起,但为什么直到今日中国的航天员才实现飞天梦?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月中国科学家就在跟踪国外的飞船技术,并开头了技术方案的争辩。在中国放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后,科学家们就盘算着一鼓作气实现载人飞天。20世纪70年月初,他们的争辩已小有成就,还做出了一个全尺寸模型,它有一个格外动听的名字――曙光号。1971年4月,全国80多家单位400多名航天专家齐聚北京京西宾馆,争辩飞船方案。一切好像很顺当,“曙光一号”真的露出了曙光。 “曙光一号”的方案为两舱式,构型仿照美国的“双子星座”号飞船。科学家们做了很多防热材料和大型试验,甚至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食品都做了出来。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经济根底较薄弱,工业制造及相关工艺水平又低,加上“文革”的动乱和天灾人祸,“曙光一号”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草图中。自此,中国临时停顿了对载人航天的探究,把精力和重点放在各种类型的应用卫星方面,这一停就是12年。 “863”方案的出台,无疑对中国载人航天的探究起到了“催产”作用。1986年4月,以屠善澄为首席科学家的航天领域专家组成立了,其主要使命是对航天领域将来高新技术,尤其是载人航天进展技术途径重新进展论证。 当时课题组成员在中国载人航天如何起步方面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中国载人航天应当从飞船起步,承受飞船天地来回运输系统方案。理由是载人飞船既可搭乘航天员,又可向空间站运输物资,还能作为空间站轨道救生艇用,且经费较低,更符合中国国情;而另一派却提出,应搞技术先进的航天飞机,将航天飞机作为天地来回运输系统工具。由于航天飞机可重复使用,代表了国际航天进展潮流。于是,围绕中国载人航天如何起步,双方开放了长达3年之久的学术争辩。 经过长期论证,“863”课题航天领域专家组成员在1989年初步达成共识,认为载人飞船方案更适合中国国情,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应当从飞船起步。1992年,中心政治局常委扩大会正式批复了载人飞船可行性论证报告。自此,中国的载人航天幻想开头变得明朗起来。 1998年,在秀丽的弱水河畔、当年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卫星升起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载人航天放射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