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古代孔子美学之“中和之美”

中国古代孔子美学之“中和之美”_第1页
1/5
中国古代孔子美学之“中和之美”_第2页
2/5
中国古代孔子美学之“中和之美”_第3页
3/5
中国古代孔子美学之“中和之美”李盈秋摘要:“中和之美”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作为古代儒家美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中和之美”不仅贯穿了儒家美学的始终,在道家美学和佛家美学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孔子的“中和之美”发源于“中庸”思想,并始终同儒家伦理道德相互交织,表现为“文质彬彬”“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尽善尽美”,并在各个时期进展出许多新兴理念和观点,这对我国哲学、美学进展以及文学创作都影响深远。关键词:中和之美;儒家美学;孔子“中和之美”脱胎于先秦时期“尚中”“尚和”思想,自孔子中庸思想中发源,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和重要美学思想。一、“中和之美”的含义在先秦时代,不论是“中”,还是“和”,都属于儒家重要的伦理思想,同时也是儒家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孔子历来推崇“中庸”之道,他将“中庸”同美学思想结合起来,构成了“中和之美”。《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所谓“中庸”,可以理解为中间之所、恰到好处,也可以理解为矛盾事物双方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对于孔子来讲,“中庸”思想不仅是应当恪守的道德真理,也是对待万物的基本原则。孔子认为,以内在的自省、改过、徙义为基础,再加以外在的诗书礼乐之教化,最终便可以达到一种情理中和、美善圆融的人生境界,孔子推崇的最终生命理念正是如此,简单来说,就是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的“中和”。二、孔子“中和之美”的具体体现关于“中和之美”,孔子的相关论述剖多,具体可以总结为三点,第一者为“文质彬彬”,第二者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第三者为“尽善尽美”。(一)“文质彬彬”孔子在《论语·雍也》里说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便是“文质彬彬”最初的由来。“彬彬”便有“相得益彰”“恰好相配”的意思,这正是“中和之美”的表现,即追求内在和外在的平衡状态。可以说,“文质彬彬”不仅代表了孔子的理想伦理道德人格,也代表了其理想的审美人格,外求“礼”,内兼“仁”,内外契合统一,才造就了最终的君子。“文质彬彬”也有着知行合一的意思。倘若一个人内外都保持和谐状态,那么这个人必定表里如一,简单来说,就是言行一致,因此,在“知行合一”上,“中和之美”的思想也得到了体现。子曰:“先行其言而从之”,即一个人言行一致才值得跟从,换句话说,只有知行合一者才堪当君子。“文质彬彬”后来被引入艺术理论中,指的是艺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国古代孔子美学之“中和之美”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