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 1、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2、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思想情感; 3、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审美熏陶。 二、朗读训练的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具体来说就是: 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要把字音读正确、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准确,调值要“到位”,没有语音缺陷和方音),做到不落(辣)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不拖尾韵),词 的轻 重格 式 正确。(荆 门 方言和普通话轻 重格 式 比 较 ) 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 础 上 ,读得 通顺 流畅 ,不顿 读,不读破 句 子 ,不中断 朗读。 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 础 上 ,能准确把握 作品 的感情基 调,正确处 理重音、停 连 、语速 、节 奏 、语气 等 ,能用声音生动地表达对 课文的理解,做到以情感人 。 需 要注 意 的是,有感情地朗读既 是朗读训练的最 高 要求,又 是面向 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 要求。教学中,不应 只 重视对 少 数 学生的训练,而 忽 视对 大多 数 学生进 行 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要求。 三 、朗读训练的原 则 (一)整体性 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与其他语文训练、教学方法和阅读形式的关系。 1.朗读与理解的关系。 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朗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将更加深入。 2.朗读与讲解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也是讲解,而且是更加深入、具体、生动的讲解。有人曾这样概括朗读与讲解的关系:“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面;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