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分段分层 (一)为什么要给文章分段分层 我们说一段话或写一篇文章,总要有一定的顺序。先说什么,再说什么,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不能胡言乱语,颠三倒四的。 同样,我们阅读一篇文章,也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怎样构思一篇文章的。学习给课文分段分层是阅读中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查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标志。掌握了分段分层的方法,可以透过文字表面的内容,看到文章内在的联系,可以学习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提高写作水平,也可以培养思维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因此,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给一段话分层,到小学毕业要学会给一篇文章分段。 (二)弄清段、层概念 一篇文章是由许多段组成的。这里的段是指自然段、小段,也叫小节。它是由一句或几句话连在一起,自成段落的。在书写格式上,是以开头空两格的形式为标志的。一般情况下,每段都能表达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 大段,是指结构段,也叫逻辑段,它是由一个或几个自然段组成的。这些自然段在内容上是紧密相联的。 分层,是指把一段话分成若干个小层次,也可以把几段话合在一起再分成若干个小的层次。 分段,则是指把一篇文章分成若干个大段。 在分段分层时要先把这些概念搞清楚。 (三)掌握一般文章的结构 文章是千变万化的,作者的成文思路也各有不同,我们在分段分层时不能拿着一个模式去生硬地套。但分段分层又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多是记叙文体,包括写人、记事、描景状物、写活动等几类文章,也有一部分知识性小文。我们在阅读中,要找出所阅读的文章安排层次结构的线索,以此为依据,分段分层。常见的安排材料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按事情(或时间)发展顺序安排材料 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都用这种方法,多是先写起因,再写经过,有时推出高潮,最后写结果。即:起因→经过→高潮→结果。 我们以《高大的背影》为例: 这样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成三大段。 再如《跳水》一文: 这篇课文讲了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人们在甲板上逗一只猴子。猴子更加放肆,抢了孩子的帽子,挂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小孩气极了,爬上桅杆,走上横木。处在危急的情况下,船长用命令跳水的方法,使小孩子得救了。 这篇课文写了完整的一件事,是按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来安排材料的,即:①人们逗猴;②猴抢帽子;③小孩走上横木;④船长命令跳水。 你看,找到这些线索作为依据,分段就容易了。 有时课文中有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