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判断和修改语病的基本原理与简洁方法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把语言比作链条,我们借用这一简洁而形象的比喻,简要而实用地概说判断和修改病句的基本原理以及简洁方法。句子是一根自行运转的光滑圆转的链条,就像运行中的自行车的链子。 从语言的构成单位看,句子是这样一根链条:句子=词+词+词+……。从语言的结构形式上看,句子是这样一根链条:单句=(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复句=单句+单句+……,也就是,复句=[(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语言的链条要运转自如,要求链条的每一个环扣,也就是“词”,是合适的,要求环扣与环扣之间,也就是“词”与“词”之间是连贯一致的,运转起来流畅无阻。用判断和修改语病的术语表达为:第一, 要求句子里的每一个词是恰切的。第二, 要求句子里的前后词语之间是连贯一致的。第三, 要求句子里的前后词语之间的连接是清晰有序的。第四, 要求句子里的前后词语之间的连接是完整无缺的。由此,我们可以把判断和修改病句的基本原理简洁地表达为,“保持句子内部前后表达的一致性与完整性”;把判断和修改句子语病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检查句子里单个的“词”是否“恰当”;第二步,检查单句内部“词”的连接是否“连贯一致”、“清晰有序”、“完整表意”;第三步,检查前后句子之间是否“连贯一致”、“清晰有序”、“完整表意”。下面分步骤细说。第一步,检查句子里单个的“词”是否“恰当”这里分四种基本情况。 第一种情况,使用场合恰当。如“岁月”、“人类”是集合概念,不能用具体数目来修饰,不能说“三十多个岁月”,“三十多个人类”。比如,“对”、“对于”大都数情况能通用,但当“对”表示“对待”和“向”之意时,不能换成“对于”,如,“组织上对他真是做到仁至义尽了。”“她战胜了疼痛,对伙伴们笑了笑。”前一句的“对”是“对待”之意,后一句的“对”是“向”之意,这两句中的“对”不能换成“对于”。再如,“相敬如宾”、“举案齐眉”都是用来描述“夫妻深情”的,不能用于其他场合,不能说,“男女同学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第二种情况,情感色彩恰当,褒义词用在褒义语境,贬义词用在贬义语境。如“不刊之论”是褒义词,指“好得不能改动的言论”,就不能说,“这篇文章糟糕透顶,真是不刊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