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从“数学化”的角度关注解决问题的教学_ ---------------------------------------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课改以来,一线的老师们往往对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这两个方面的目标关注甚多,而对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两方面则关注较少。“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标准》确定的解决问题方面的课程目标之一。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以下简称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一册都编排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就是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课程目标。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通过大量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逐渐培育的,其实这样的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 一、关注问题与生活的关联——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 为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提高理解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必须让数学问题向生活贴近。如在“求石头的体积”的教学活动课上,老师设置“乌鸦喝水”的情境,这是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十分相联的情境。 师出示一块石头,提问:同学们已学习了有关体积的知识,你们能算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 同学们观看了石头,回答说:算不出来。 师:为什么呢? 生 1:这块石头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 生 2:你无法知道求出它体积的所需条件。 师:现在我们看一看“乌鸦喝水”的动画片,看从中能不能受到什么启发。 师生观看动画片。 师:乌鸦是怎么喝到瓶子里的水的? 生 1:瓶子里有了石头,把水挤上来了。 生 2:石头在瓶子里也占有空间,所以水位升上来了。 师:你们能从中想出求石头体积的方法吗? 生 1:水上升的体积也就是石头的体积,只要算出水上升的体积就能知道石头的体积。 生 2:瓶子形状上下不一样,怎么去算呢? 停了停,有同学想出:把石头放入一个有水的长方体或圆柱体的容器里,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大家都赞同这一做法,老师拿出盛着水的长方体和圆柱体容器,让学生把石头放进去进行试验,进行验证。 接着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石头放在有水的长方体或圆柱体容器中就能求出它们的体积? 生 1:石头在水中占据了空间,上升的水就是石头所占的空间,两者体积相等。 生 2:石头是不规则的物体,但放到有水的规则容器里,石头体积可以转化为规则物体的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