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案例《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为小学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窗户,开辟了一片广阔天地。多媒体计算机这种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信息符号于一体的功能,以及灵活快速地综合处理和控制信息的特点,更显示出现代高科技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强大优势。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提高,集中解决了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地提高了小学语文课的教学效率。下面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春雨的色彩》为案例,进行的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尝试。【主要设计思路】语言优美,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雨色彩的特点,滋润万物的作用。根据教材的这些特色,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精神,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喜欢春雨的情趣。为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确立教学重点是:结合制作的课件,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积累。为创造愉悦、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我课前做了如下准备:1、小燕子、麻雀、小黄莺的图片和头饰;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主要分四步完成:第一部分:认读生字,情境导入上课伊始,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棵大树,色彩艳丽的树叶上有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对学生说:“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些生字宝宝,这节课我们又见面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要求学生带词认读这些生字,认出一个生字,就会飘落一片树叶学生兴趣盎然,即检查了生字掌握情况,又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景。首先出示春雨飘飘洒洒的画面,营造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学习氛围,然后对学生说:”细细的春雨落到地上,是什么样的声音呢?该怎样读呢?”让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并指导朗读“沙沙沙,沙沙沙。”精美的画面,伴随着小雨的声音,更好地吸引学生入情入境,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第二部分:品读词句,读中悟美学习课文第二段时,我先出示三只小鸟的图片,然后出示重点句: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课文采用并列式的叙述方式,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先说说有哪些小鸟在争论春天的颜色,这时贴出三只小鸟的图片。学生汇报展示时,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欣赏每一个学生的感悟。随着学生汇报,要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三只小鸟的话,因为有感情地朗读是小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之一,我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教师引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春雨的颜色,从中体会课文的句式美、词句美。第三部分:情感体验,角色表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内容:进行课本剧表演。首先启发学生:你们喜欢这篇优美的课文,想不想把它表演出来呢?让学生自由再读课文,加上合适的动作,先四人小组演,并且多媒体课件播放出轻柔舒缓的音乐伴随学生汇报表演,多媒体的配合将无声语言转化成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使朗读成为一种享受。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为学生提供了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实践机会,通过角色表演,能潜移默化地将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个体语言,从而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第四部分:拓展“争论”,升华情感这一环节,配以画面精美的课件播放,形象直观地看到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创造出优美的情景,给学生美的享受。这样做为后面的猜猜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