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选调生的闪光人生黄桑坪乡的党委书记刘兴凡倒下了,倒在了尚未绽放花蕾的杭百菊上,倒在了未竞的事业上,倒在了妻子的无限哀思中,倒在了尚只有6岁的小孩睡梦中……倒下时,他年仅31岁。烫金的文凭再添光彩1994年,刘兴凡怀揣着一张湖南商学院烫金的文凭,幸运地被湖南省委组织部选中,作为选调生来到绥宁县联丰乡工作,他深知文凭是不变永恒的,但知识是无止境的。这些年来,无论是担任乡秘书,还是县委组织部调研组长、县团委书记,直至黄桑坪苗族乡党委书记,他都善于思索,从不放弃学习。他原来是学经济的,担任乡秘书时,他努力向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学习;担任组织部调研组长后,他主动向县委办负责文字综合材料的同志学习;担(任县团委书记,他主动向优秀团干请教;当乡党委书记时,他把办公室分成两半,一半作休息的地方,一半作学习室,办公室里到处摆满了书。他本有一张响当当的文凭,但他不满足于此,报名参加了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十年来,他先后涉猎了政治、经济、文学、管理等方面的书籍3000多册,作学习笔记50多万字,剪辑各类报刊资料百余万字,撰写各类文章80余篇,在《中组信息》、《当代党建》等报刊发表稿件50多篇。通过学习,提高了素质,开阔了视野,并创造性地运用到工作中去。1994年,他在联丰乡联丰村大胆之实行公开竞选、群众投票选举村支部班子;在县委组织部调研组工作时,他率先实行激励机制,使组工信息名列全市前茅;在团县委他推出农村团员动态管理模式以及青年文明号跟踪管理等办法。在黄桑坪苗族乡工作时,他一直思索着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探索出了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的“一训二创三评”的好办法。“一训”,即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党员素质。乡里集中党员于课堂,开座谈会、搞讲座、请熟悉政策法规和懂农村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家讲课,并组织农技站、林业站、国土所、派出所等单位人员下到各村组和田间地头服务。“二创”,即发展创业,作风创优,增强发展意识。每个党员要有发展项目,先富帮后富,采取党员与农户结对帮扶的形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他将乡机关的46名党员分为机关支部、企业支部和教育支部,并推行《挂牌上岗制度》、《首问责任制度》、《误工赔偿制度》。为了建立与群众的经常联系,他在乡里开通了便民110,聘请26名民情联络员,并制做了电信201便~系卡,将乡领导、部门负责人联系电话和黄桑风光印到卡上,发至各村组,群众拨打十分方便,无需付费。此外在各村设立了便民服务点,村民办理流动人口证、身份证等证无须出村。“三评”,即党员互评、群众测评、组织考评,每年的“七一”和年终进行评议,优秀的党员给予表彰,不合格的党员第一次由党支部成员诫勉谈话,第二次不合格的,由乡党委给予警,限期改正,第三次评议仍不合格的,由乡党委上报县纪委处理。同时将组织考评的结果与村干部工资挂钩,按照得分多少,将村支部分为红旗党支部、合格党支部和不合格党支部。2003年来,全乡14个党支部和227名党员参加了“一训二创三评”活动,共评出4个“红旗党支部”,18名优秀党员,评出不合格党员2名,除名1名。在2003年的防非典斗争中,他创造性地落实上级的防非要求,对疫区返乡人员采取“人盯人”的办法落实留观措施,得到省委副书记文选德及市防非指挥部的充分肯定。火红的西红柿映红田间地头黄桑是绥宁县西南部一颗璀璨的明珠,面积247平方公里,下辖11个村,5600人,森林覆盖率85%,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一块没有被污染的神奇绿洲。2001年6月,刘兴凡一踏上这方热土,就被这里秀丽的山水所吸引,他庆幸自己能到这里工作,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勤劳善良的苗乡人民。上任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深入各村、组认真调研,看到黄桑许多群众还很贫穷,木材砍伐过量,生态破坏严重,经济结构单一,群众市场意识不强,他的心沉甸甸的。他在苦苦思索着,怎样才能为群众寻找到一条既致富群众又保护生态的发展之路,他通过与党委一班人商量,大胆提出“放下斧头,拿起锄头”,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思路。立足资源抓调整。毗邻的城步县长安营乡大种反季节蔬菜的成功经验给他以很大的启示,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