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肝豆状核变性 (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HLD),又称为Wilson病(Wilsons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的铜代谢缺陷病,发病率仅 0.5/10 万〜3/10万,其基因定位于 13q14.3,编码 1 个 P 型 ATP 酶,此酶参与铜跨膜转运的代谢过程。目前研究多认为由于 WD 基因突变使其功能降低或丧失而导致铜代谢异常,肝合成铜蓝蛋白速度减慢,胆汁排铜明显减少,铜沉积于肝、脑、肾、角膜、血细胞和关节等组织中,引起了相应脏器损害的临床症状。铜蓄积可导致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从坏死的肝细胞释放的大量铜可导致溶血,并逐渐沉积在脑、肾、角膜、骨关节部位,引起多器官受累。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害,脑退行性病变和角膜边缘有铜盐沉着(K-F 环)为其临床特征。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避免严重的不可逆的组织器官损害,常可获得与健康人一样的生活和寿命。1921 年 Hall 首先分析 68 例有血缘关系的 HLD 病人,其中 34 例至少与另一名患者有血缘关系,且绝大多数是表(堂)亲。因此 Hall 确信 HLD 属遗传性疾病,并且指出是由 2 个不同的隐匿性代谢缺陷的基因传递所致,其传递形式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相一致。我国调查 167 例 HLD先证者的家系,615 位先证者及其同胞中,278 人证实为 HLD,按 Hardy-Weinberg 公式计算;(278—167)/(615—167)=0.248。此值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预期值 0.25 极接近,统计学无显著差异(P>0.05),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先天代谢缺陷病。其病理生理基础是铜代谢呈正平衡。全身组织内有铜的异常沉积。本病散见于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从遗传学说研究估计本病发病率约为人口的 16 万分之一。我国(包括台湾)的不完全统计有 220 例。大多数在少年或青年期发病,以 10〜25 岁最多,男女发病率相等。幼儿发病多呈急性,在数月或数年内死亡,30 岁以后发病多属慢性型。(1) 早期表现为一般消化道症状:消化不良、暧气、食欲不振等,脾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类似肝炎,迁延不愈。以后肝脏缩小、质硬、表面有结节,发展为坏死性肝硬化。(2) 精神症状常表现为性格异常、忧郁、癔病样发作,以及智力、记忆力减退、言语等表达能力障碍。(3) 神经方面症状以锥体外系运动障碍为主:不自主运动、震颤、共济失调、甚至肌强直、全身痉挛。(4) 眼部出现 Kayser-Fleischer 角膜色素环。铜浓缩在溶酶体中,肝铜含量显著增加。血铜蓝蛋白浓度降低。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