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强化训练三十三 传记阅读——深层探究(时间:40 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毕 1~4 题。桃花源里的陶渊明路 过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种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鼓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陶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死了,他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听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楷模,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孟嘉的影子。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外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重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某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并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公元 393 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种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很快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公元 4,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史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蹚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公元 4,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公元 4,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袭击桓玄,陶渊明很快乐,立即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局限性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种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因此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