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控制论”的原理,对化学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是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张驰有致、意趣盎然的教学格局,使整个教学流程呈现出预定、有序、优化状态的有效途径。笔者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以下几种调控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教法调控化学课堂教学的调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引起学生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客观对象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因而,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多样化,是决定能否有效地实施化学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运用教学方法对化学课堂教学加以调控,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刻板化的倾向,追求教学方法的新颖性,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陈旧方式,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主的新模式,确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重在引导、诱导、指导学生,让学生积极活动、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学、思考、训练、实践等多种能力。其次,教师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要广采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精华,不断用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化学课堂教学要追求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就要注意在一定的教育学习理论指导下,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人本主义的学习观,认为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充分尊重学习者尊严、价值、创造性及自我实现的前提下组织学习。据此,可以采取同伴教学、分组教学、探索式训练程序教学、自我评价等方法进行教与学。二、兴趣调控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激思,化学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就能牢牢地掌握在教师手中。心理学指出,好奇心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因之一。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对化学的极大好奇心,利用学生猎奇喜新的心理,将其转化为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兴趣、动机等学习内驱力,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教具、多媒体手段、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创设化学意境等。按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形式来说,可以把学习兴趣分为直觉兴趣、理解兴趣和创造性兴趣。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要针对兴趣的层次和特点选择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控学生的兴趣层次。例如,在学习“氨的物理性质”时,先演示“喷泉”实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抱着好奇心观察自己意想不到的现象,这种兴趣比较具体,是一种直觉兴趣,它的作用短暂且不稳定。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烧杯里的水会在圆底烧瓶中形成喷泉?”“加了酚酞的水喷入圆底烧瓶后为什么会变红色?”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分析、综合出氨在水中的极易溶解性、氨的水溶液的碱性。这种过程的兴趣就为理解兴趣,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然后,教师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常温下气体在某溶剂中的溶解度至少要达到多少才能用于做喷泉实验?”“存放啤酒的仓库为什么要保持较低的恒温?”“可乐未开瓶而置于温度较高处会有什么后果?”等,学生兴趣更浓,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积极思考,解释上述问题,这种兴趣为创造性兴趣,它具有更强的持久性、稳定性和自觉性的特点。三、语言调控人类的语言是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以及学习和保存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化学教学中,知识的传播,思维的引导,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处处都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实施。化学教学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和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因此,对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首先,化学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具体地说,在表达概念、原理、结论和规律时,要做到语言准确;在讲授化学物质结构和性质等方面知识时,语言要精练、生动,切忌使学生产生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感觉。例如,“加聚”和“缩聚”两个概念虽只一字之差,含义却不同,前者指由分子量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