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思考 1 医学课程整合是提上升职教育水平的关键之一 医学高职教育培育目标确定了基础医学课程在全部课程中的比率不行能多〔约占20%~30%〕,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学时完成教学任务,多年的教学实践说明,将本科课程的“压缩版”用于医学高职教育,存在学科分类过细、理论与实践脱节、基础与临床分别等诸多弊端。由于没有明确的工作过程展现,同学对基础医学课程感到乏味而难于理解和记忆,临床课基础医学学问点的重复,消耗了本已很紧急的学时。医学高职教育课程整合势在必行。通过课程整合,以生命过程或临床工作过程为主线将相关课程系统化,一方面增加了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减掉不必要的重复,更有效的利用有限学时,完成教学任务。 2 国内外医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思索 2.1 国内外医学课程整合现状自上世纪五十年月,国外多所医学院校即开展了整合式教学改革。1952年美国西储高校医学院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organ-systembasedlearning,OBL〕模式”,按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1969年加拿大麦克玛斯特高校医学院提出“以问题为第 2 页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引导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模式”,围绕临床问题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人文学问,提高同学的自学力量和解决问题的力量。经受了近半个世纪的探究,到本世纪初以英美等国为代表的国外有名高校的课程整合主要可概括为两种形式:其一是保存学科系统,但在课程实施时相关学科同步或穿插。如在组织学学到消化管的微细结构时,会在前后1~2周之内在解剖课上学到前腹壁的大体结构,在生理学课上学到胃肠道运动、分泌和汲取的机理。同时聘请临床医生参加教学,支配临床相关的专题讲座,讲解并描述与骨、血液、神经组织、肌肉组织及循环、淋巴、消化、泌尿和生殖系统相关的临床内容。另一种融合是构建符合认知科学规律的跨学科的模块化课程打算,以病例为驱动,以器官系统为单位,从宏观到微观,将基础与临床亲热结合,如“肌肉骨骼医学”包括解剖、影像、组织病理、药理和病理生理学;“医学神经科学Ⅰ”包括神经解剖、组织病理、神经生物、影像、药理和病理生理学等。两者均强调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与医学科学之间的结合。 国内高职课程整合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