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培养的阅读课教学设计及反思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黄秀丽课文标题AShortHistoryofWesternPainting教材版本人教版选修六课程类型Reading授课年级高二今年五月份,本人有幸被选拔参加武汉市优质课比赛,课题为第六册第一单元“ART”的阅读课,经由学校教研组反复研讨和本人反复尝试和调整,形成如下的教学设计,一并还有教学反思,写出来大家共勉。一、整体设计思路1.理念剖析«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将高中生核心素养凝练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落实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分阶段、分层次、有侧重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本节课定位于高二学年第一学期。学生通过参与对教材的说明文(西方绘画简史)作基于文本和超越文本的阅读解读过程,实现从理解过渡到应用,最终达成迁移,并基于此,实现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多方面的提升。2.内容解析本节课的文本是西方绘画简史。语篇结构清晰,典型的说明文。通过文本的解读,我们发现语篇表面是介绍几个不同时期的西方艺术特点,但是深层理解中发现艺术带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烙印。同时,如何将如此深奥的内容通俗易懂地介绍给的读者,运用好说明文的写作手法必不可少。此外,文中有不少留白点,比如文章相对缺乏相关艺术作品和作者的介绍、对未来艺术的畅想等等,这些留白点可以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3.学生分析学生为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高中学习,其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因此问题的设置也应该有适当的深度。4.教学设计思路本人力求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打造一节“基于文本—挖掘文本—超越文本”的深度阅读教学课,探索英语阅读教学新的实施路径。(1)“读前-读中-读后”教学模式,层层推进读前:教师通过与学生“对话式”交流,自然引出本课话题,通过头脑风暴,激发相关知识。在这个阶段,做好语言准备、话题准备和情感准备。读中:首先,学生通过跳读课文,关注标题和小标题,把握文章大意,列出时间轴。然后细读文章,边读边完成相关表格。核对答案环节,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为何中世纪的宗教艺术主题在文艺复兴时期过渡到人和自然为主题?文艺复兴究竟是什么的复兴?印象派画家面对质疑,是何态度?他们的处理方式,对现代艺术有何影响?接下来深层阅读,设置三个活动。一是艺术欣赏,学生对于教师提供的画作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将其归类到不同的流派或历史时期,此环节中,既是检测所学,也是巩固所学。二是写作技巧分析,辨别文章的文体,分析文章作为说明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将西方绘画这种陌生的专业的知识介绍给大家。三是批判思维,在分析写作手法的基础上,思考若是自己是文章作者,还可以加入哪些信息,以使得文章信息量更充足,更加易懂。读后:教师以作者还留下另一个问题给我们思考即未来艺术畅想来创设情境,并且做好铺垫,艺术是历史、文化、情感、信仰、风俗等的体现,让学生以图片或者思维图的形式从主题和技法的角度畅想未来艺术。然后总结升华文章主题,艺术需要发现、创造、感受,以艺术之心过艺术人生。(2)挖掘文本留白,培养思维品质在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阅读仅仅停留在信息提取层面,对发展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关注不够(蒋炎富,2015)。笔者深入挖掘文本,发现文本有三处留白点:①印象派画家对于众人质疑所采取的态度。利用这一点可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质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实现情感教育目标。②未来艺术的猜想。笔者只是点到,并未提出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所学基础上去想象并表达,既训练了语言,也超越了文本。③作者对于画家和画作并未介绍,引导学生思考可补充的信息,为完成课后的写作任务做铺垫。利用好几处留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3)运用信息技术,及时反馈学情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可帮助充分师生互动。笔者运用互动课堂,通过学生拍照上传,学生终端完成检测并上传,以及老师拍照上传学生创作成果等等方式,及时了解和反馈学情,并及时针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实现了课堂的高效。作业:在教师提供的网页上学习,然后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手法写一篇题为«中国艺术简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