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辩精析概括准,求同存异条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一、走近它、认识它——了解文本特点非连续性文本是与连续性文本相对的概念,指的是基本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的文本类型。随着信息与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非连续文本运用有增长趋势。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就显得非常必要了。日常的说明书、研究报告、物品清单财务报表、报纸杂志以及网络上大量的资料等大都是以非连续文本或混合文本的形式呈现的。它们承载信息的媒介就不止文字或符号,还有图像甚至音响。平时教学使用的材料和教材中的2课文基本是以连续性文本呈现的,对非连续性文本的了解不多,认识不够。从内容而言,非连续性文本表述的是以事实为依凭的(艺术创作图文除外)客观存在;从结构形式而言,非连续性文本各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不是很紧密,一般不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从语言表达形式而言,非连续性文本多数采用陈述性语句,一般不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非连续性文本的这些特点,给考生们阅读这类文本带来了一定的障碍;认识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有助于阅读效率的提升。二、成也它,败也它——了解考查的层次温儒敏先生说:所谓“非连续文本”,是与通常我们多见的相对完整的文本不同的,可能就是一组材料,3彼此观点还可能相左,然后要求考生阅读之后进行比较、辨识、分析、筛选,形成自己的观点;作文或者阅读题都可能出这样的题。高考以非连续性文本为载体,考查考生筛选、概括的能力:多角度多方面获得有效信息;能从一组文本中获得关联性信息;能根据多个信息来源对文本的事实、价值作出判断。而教学现状则是“三无”:无教材,无教参,无培训;阅读教学自然基本没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一席之地。据报道,2009 年广东省高考语文阅读的图表题中,全省 64.4 万考生中有 13 万考生在这道题上得了零分,占总考生数的 20.19%。可以说,非连续性文本是我国大部分中学生的语文阅读短板。2017 年全国课标卷的三套试题中,实用类文4本都选用了非连续性文本(或者称之为混合型文本),都是选择现在社会中的一种现象为话题,有很强的时代感,紧扣“实用”两个字。甲卷的新闻材料是垃圾分类问题,两则材料,材料一有图表;乙卷的新闻材料关乎记录频道节目,四则材料,材料二有图表;丙卷的新闻材料与博物馆相关,三则材料,材料二有图表。虽然三套试卷新闻材料话题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