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的探究古诗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的情趣。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校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面就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想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总之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始终有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古诗,去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1、打破了传统古诗的教学模式由于古诗用词精确,凝炼,年代相隔久远,所以学生不易理解。那在古诗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在课的开始,我组织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范仲淹的资料,这样学生首先对作者的人品以及生活的时代背影有了了解,为后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下了良好的铺垫,然后读古诗,整体感知。每一首古诗都有它独特的意韵美,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因此,我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在没有教师点拨的情况下,初读古诗后,谈自己的体会,最后学生品读诗句,反复斟琢,在合作,交流,讨论,争论中获得求知的快乐。从整堂课来看学生积极动脑,读、品;品、读,无不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彻底改变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词讲析的呆板做法。2、想象中唤醒学生的思维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需要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涌动的语流之中。在这节课里,我巧妙地运有了“入情通文”。在学生资交流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在大风大浪里,打鱼的人乘着一只像树叶那样的小船出没在江面上,他们随时都有可能被大风大浪吞没,随时都都有生命危险。学生想象了画面,感受了这种惊险的场面之后,再去读文,自然而然地也就入了情,然后,让学生想象,当诗人面对此情此景的真情实感。3、相信学生一定能行在这堂课当中,争论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不少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1)如果小船像树叶那么大,怎么能乘人呢?(2)打鱼这么危险,为什么他们还冒着生命危险去打鱼呢,为什么不干点别的呢?……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没有做解答,因为我相信学生,他们身上一定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因此在课堂上,我把主动权交给了他们,果然不同凡响,听着他们一个个精彩的发言,我以中感慨万千,问题的答案在哪儿,它就来自于我们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当中啊!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允许学生争辩,在这过程当中,学生进行了心与心的传递、交流,也就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