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我的记忆之城——北岛访谈阅读答案我的记忆之城――北岛访谈 北岛(诗人、作家) 林思浩(出版人,任职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林思浩:在新书《城门开》的开篇中,你引了一首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城门城门开不开你的北京记忆是从哪里开始的? 北岛:让我们先看看这首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上的什么锁?/金刚大铁锁!/城门城门开不开?/不开不开!/大刀砍?也不开!/大斧砍?也不开!/好,看我一手打得城门开/哗!开了锁,开了门/大摇大摆进了城。”开篇我只引用了童谣的前一半。在我看来,开不开,从外开还是从里开,完全是两码事。序言以“我的北京”为题,也就是说记忆才是这城市的主人,而记忆恰好是从内部打开城门的。 林思浩:你的文章是回忆,其中有没有用文字“修复”一座“被毁掉”城市的心意? 北岛:与其说是用文字“修复”,不如说是“哀悼”。我希望读者不要误解,以为我在美化我童年青少年时代的北京,其实那是一个缓慢的毁灭过程,只不过远没有后来这二十年的疯狂程度。或者可以说,我是即将消逝的北京的最后见证人之一。我猜想,一个1990 年代出生的孩子,大概认为北京就是现在这样,天经地义,一个古城只是谣传而已。其实根本不止是北京如此。前几年也去过我的祖籍湖州和绍兴,以及上海、苏州,我信任这种毁灭是全国性的。特别是绍兴,那是我头一次回老家,失望之极。哪儿还有鲁迅笔下的那种韵味儿?就连鲁迅故居都像是仿造的。我认为,不仅我这样的异乡人在自己故乡迷失了,所有不聋不傻的中国人全都在自己故乡迷失了。 林思浩:中国文化史上也有一些用回忆来复原文化名城的例子,一代文物的倾毁反而成就了文学的不朽,文学又反过来令文物增添了传奇的吸引力。你怎样看待这种政治与文学的关系? 北岛:我既没有文学不朽的野心,也没有考古热情,何况北京作为城市算不上什么文物,人们至今还住在其中。我只是希望我们从紧迫的节奏中停下来,哪怕片刻也好,反观我们的生活,看看在所谓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底失去了什么。写此书的另一个目的,是借助文字追溯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我生命的开始,很多事都是在那时形成或被注定的。这与政治无关。从某种意义来说,政治是抽象的,我写的却非常具体。对于一个用中文写作的人,只能信任中国文化与文学起死回生的能力。这是作家的信仰。 林思浩:你在写作《城门开》时是否想过在北京这座城市和您的生活间做一区分?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