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不冷》写作指导课堂实录文/林日萍一、教学目标1.学会选择典型事件,表达主题。2.能运用连贯准确的动词表现人物的动作,能用符合人物身份的神态再现人物的情感。3.在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写出独有的感悟,引领成长。二、教学课时1小时三、教学过程(一)生活的对话引出对写作的思考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堂写作指导课,仔细倾听老师给你指出的写作之道是什么。写作也就是说话,区别一个是书面语一个是口语。请看一段生活中的对话,想想他们在聊什么话题?A:“林老师,今天挺冷的哈。”B:“嗯,还行,有点风。”……A:“你觉得我昨晚的……行不行?”B:“我还没看呢。”A:“哦……”师:这两个人谈论的话题是什么?师:同学们猜想了很多,归结一下,有说是在聊教师工作的,有猜测聊学生作业的,你们想象很多的内容,但是没有猜天气的。对话从天气说起的目的是什么?生:说天气,是引出话题。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谁还能举一个典型例子?:1:“爸爸,你什么时间回家吃饭?……明天上午班主任要求你到学校去一趟。”生2:老师,我也想这样说,我们经常从“你吃饭了吗?”这个话题入手,引出我们真正要探讨的问题。师:现在,我也俗套的问你一句,不过我是真问,你要发自内心的回答我。“今天冷不冷?”为什么?生:老师真冷。师:我不说停,不要停下来哈。娓娓道来说出你冷的原因。生:老师真冷。早晨起来的晚了,没顾得找外套,妈妈在后面追着要给我的,我还不耐烦的说不用呀……师:非常好的,已经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了,妈妈送外套。你们觉得今天在这个场合,无论你说冷还是不冷,我是关注天气吗?我想要你说的是什么?生:说出关于冷与不冷的故事。师:写作就是要写一件事。这时我们同学应该明白,上次阶段检测我们写的《走过那一个拐角》,重点不是写那个拐角,而是与拐角有关的一段成长经历。【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中明确写作的题目、话题与主题之间的表象与本质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的反映一个主题。】(二)写作即成长----师生同研作文主题师:写作就是从一个题目引申出一个与这个题目有关联的一个故事。简单的说,写作就是写故事。这是我们讨论的,这是莫言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2012年在瑞典学院发表演讲的题目《讲故事的人》,他的写作主张---写文章就是写故事。同学们深入思考,写故事的根本是什么?最终要表达什么?以《我为白菜狂的日子》为例进行分析。生:写故事是为了表达对母亲的自责、愧疚和自己的追悔莫及的感情,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理解与赞美。大家一起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对写作的理解。师生:写作也就是写一件事,抒一段情,表一个爱的主题。板书:写事、抒情、表意。基于对写作的理解,我们明白了写作的深刻内涵。实际上,每一篇文章的写作都是让我们去体验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小温暖,感受亲情、师生情、朋友情和爱情,成长为一个家庭中、学校里和社会中,理解他人、尊重感恩他人、奉献社会的一个温情温雅的人,在写作中展现心灵的成长与蜕变。师:写作表象是写一件事情,本质是一段感情的回顾或寄托,一次心灵的成长。可见,你要想变得成熟,那就多写作。前面刘文龙的奶奶的蒸菜,郭宝旭的妈妈的苦咖啡,实际写的是对奶奶的思念,对母亲的理解,都代表着作者的一种成长。(三)写作即表达----师生共议写作训练目标师:现在我们对写作有正确的解读,也知道源头要写一件事了,我们共同思考本节课的写作训练目标是什么?先说事,我我们感觉这个冬天不冷的事情很多,众多事件中,选择的要求是什么?生:选择比较典型的事件。师:对,选择典型的事件。关于典型事件,明确典型事件的特点,能揭示本质,具有广大的代表性和强大的说服力。如果让你写一个敬业的班主任,你选择的素材是什么?生1:班主任生病了,身体不好坚持上课,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才找老师代课,去打吊瓶。生2:班主任利用中午时间给我们补课,我们不理解,还感觉老师占用我们的休息时间。师:我们看看刘心武的《冬日看海人》,最后的感悟是:“每一个最平凡的小人物,只要以敬业精神,点燃执着追求的火把,都能使自己的人生,闪烁出童话般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