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挡土墙变形观测方案 1 编制依据 1.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1.3《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DBJ/T 15-20-97) 1.4《城市测量规范》(GB7929-8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2 工程概况 结合AN 2 阀室地质情况及目前出站管线区挡土墙开裂情况,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我们针对AN 2 挡土墙进行变形测量观测,以便掌握挡土墙及该区场区在日后运营过程中变形情况,为避免造成严重后果,我们通过变形观测,达到分析、监控、预警的目的,科学合理地安排下一步施工工序。 3 变形观测 3.1 控制点布置:根据设计出示的设计控制点位,在接近 AN 2 阀室的32#公路上选取两个便于观测的控制点位,用钢钉加固在路面上,并标记,记录坐标; AN 2-1 (1576536.125, 674114.066, 4.113),(控制点) AN 2-1 (1576548.469, 674113.974, 4.070)(用于校核检查), AN 2-3 (1576564.170, 674113.429, 4.005),(控制点) - 2 - 3.2 观测点的布置:在挡土墙与出站管线交叉区域的挡土墙顶部每5~10 米左右布置观测点,选取5 个便于观测的观测点位用钢钉固定在挡土墙顶部上,并以混凝土加固,使用红漆标记为AN2-4, AN2-5, AN2-6 , AN2-7, AN2-8,并观测记录首次测量坐标(用于与后期每组数据比对); 要求如下图所示: AN2-4 AN2-5 AN2-6 AN2-7 AN2-8 出站管线 挡土墙 钢钉 挡土墙 回填区域 地面 地面 ○1 观测点本身应牢固稳定,确保点位安全,能长期保存; ○2 观测点上部必须有明显标志; ○3 要保证在点上能垂直置尺及放置棱镜架,并具有良好的通视条件。 - 3 - 3 .3 水平位移观测方法 水平方向位移采用坐标测量,用全站仪进行观测。 在未知点上架设全站仪,进入建站方式中,选择后方交会建站。 然后分别在至少 2 个已知点位上架设棱镜,测站观测两个已知点上的棱镜后,全站仪可自动交汇出侧站点的坐标并确定方位,如果有第三个已知点,可使用全站仪进行观测检查。然后就可以进行碎步点测量,读取各观测点坐标,与初值比较,即可得到各点的水平方向变化值(详见观测点记录表)。 步骤一:整平仪器,设置作业及相关参数 步骤二:采用后方交会法观测控制点,记录,依次观测两点并设置仪器完成定向 - 4 - 步骤三:观测挡土墙定提前做好的5 个观测点,并依次记录数据 步骤四:数据记录在测量观测表中 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