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学大纲Microbiology课程编码:27A11405学分:5.0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计划学时:104其中讲课:56实验:48适用专业:生物技术系推荐教材:沈萍著,《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参考书目:周德庆主编,《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微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方式及其控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及其调控、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在感染与免疫中所发挥的重要性,了解微生物的广泛应用及其发展趋势。课程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次期末考试和多次的章节作业以及课程问题讨论等;课程研究工作包括研究活动和小论文撰写等;课程参与程度与课堂表现等。课程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改革。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绪论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微生物的概念、特点,熟悉微生物学的概念、分科,了解微生物发展史及发展趋势史。[教学重点与难点]微生物的概念、特点。[授课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课内容]§1.1微生物和你。§1.2微生物学。§1.3微生物的发展和微生物学的发展。§1.420世纪的微生物。§1.521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趋势。第二章微生物的分离和显微技术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无菌技术的概念,熟悉用固体和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的常用方法,了解单孢子分离和选择培养,掌握Gram染色的原理、方法和结果,熟悉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方法,了解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教学重点与难点]无菌技术的概念、Gram染色的原理、方法和结果。[授课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课内容]§2.1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无菌技术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单孢子分离选择培养§2.2显微镜和显微技术显微镜的种类和原理电镜样品的制备§2.3显微镜下的微生物细菌和古细菌真菌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形态与功能建议学时:10[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点,掌握原核微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掌握G+菌与G-菌细胞壁的特点,了解抗酸菌、古细菌、缺壁细菌的细胞壁特点,掌握芽孢的构造特点及耐恶劣环境强的原理,熟悉核区的构造特点,了解细胞质膜和内含物,掌握细胞壁以外构造的种类及其意义,熟悉鞭毛的构造和运动特点,了解菌毛和性毛,熟悉不同真菌细胞壁多糖的差别,熟悉鞭毛与纤毛的构造特点,了解细胞质膜,熟悉核区的构造特点,熟悉细胞质膜和细胞器的功能。[教学重点与难点]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点,原核微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G+菌与G-菌细胞壁的特点[授课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课内容]§3.1原核微生物细胞壁细胞壁以内的构造——原生质体细胞壁以外的构造§3.2真核微生物细胞壁鞭毛与纤毛细胞质膜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器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微生物四大营养类型的划分依据及其微生物种类,熟悉微生物的营养要素及其功能,了解微生物的细胞化学组成,掌握微生物培养基的类型及配制的原则和方法,掌握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四种方式的性质和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微生物四大营养类型的划分依据及其微生物种类,微生物培养基的类型及配制的原则和方法,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四种方式的性质和特点。[授课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授课内容]§4.1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分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微生物的营养类型§4.2培养基配制培养基的原则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4.3营养物质进入细胞.扩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