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大世界》------浅谈贾樟柯电影很喜欢贾樟柯的一句话:“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从《小武》到《二十四城记》贾樟柯用独特的艺术视角,诠释了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在变革的冲击下的小人物的坎坷命运。贾樟柯用犀利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曾经我们很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画面,勾起了我们心灵对历史某一瞬间定格的触动。在好莱坞商业大片充斥全球的今天,电影更多的是扮演娱乐化功能以及在娱乐背后的经济逻辑。为了票房,很多商业化电影套路视乎异曲同工:名气演员+奇观。电影更多的是在人为造梦和制造浪漫。电影发展到今天,现在的电影逻辑的形成有它的合理性,但是,是不是电影发展的合理化道路值得商榷。电影是人类文化的一种,文化具有多样性,电影也应该具有多样性,商业电影的存在很有必要,但是,艺术电影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冲击下,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似乎越来越小,很多对艺术电影有着执着追求的导演也开始涉足商业电影,在电影工业化流水线生产之后,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艺术电影由于很强的作者个人色彩,在影片的表现上有很强的主观性影响了关注对影片的解读,更重要的是在紧张的生存环境下,观众似乎也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究电影作者的表现意图。不过,我觉得艺术电影的存在很有必要,无论是从电影文化的多样性上讲还是从艺术电影的思想性上来讲。电影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舶来品,幸运的是电影的一产生便很快传入中国。中国电影在起步上没有落后。在好莱坞强势电影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尤其是作为新生代的年轻人更愿意看好莱坞商业大片中国的电影商业化趋势迅速扩张,从陈凯歌的《秦颂》到张艺谋的《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及冯小刚的《夜宴》《集结号》,投资越来越多,明星阵容越来越强大,影片的过分宣传越来越严重。商业化大片似乎成了中国目前电影的主流。但是,一个人的出现令我们眼前一亮,他就是贾樟柯。出生在山西汾阳的贾樟柯把他个人的生活体验以及对现实的思考搬上了电影的银幕,他把电影的功能恢复到电影诞生之初的记录和再现。只不过贾樟柯的电影不是单纯的记录和再现,而是,有结构的以独特化的视角去剖析时代的变化。从《小武》到《二十四城记》贾樟柯在艺术化道路上走了12个年头,在商业化电影充斥我们眼球的今天,贾樟柯能够顶住票房失利的压力坚持自己的电影理想一步步走到今天确实让人敬佩,无论以后贾樟柯会选择什么样的电影道路,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觉得贾樟柯对艺术电影的执着性是毋庸置疑的。从《小武》到《二十四城记》,贾樟柯的电影风格一脉相承。正如题目所写‘小人物—大世界’。在贾樟柯的镜头中展现给我们的是在大的变革背景下小人物的起起伏伏,命运的坎坷与不幸。镜头中的场景没有显性的批评社会,而是静静的记录着小人物的行动。镜头之外体现的是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怀。透过镜头画面和场景激发我们对现实的的思考和评述。《小武》讲述的是一个最低微的“东西”追求其个人尊严的故事。小武是汾阳的一个手工业者(小偷),他戴着粗黑框眼镜,寡言,不怎么笑,头时刻歪斜着,舌头总是顶着腮帮。他常常抚摸着石头墙壁,在澡堂里练习卡拉OK,与从前的“同事"现在的大款说几句闲言淡语,他穿着大两号的西装,在大兴土木的小镇上晃来晃去。他很清楚自己必然要被淘汰,这与他的职业无关,可能是他无法适应这个社会的变化。他去找以前的“战友”小勇,可是小勇如今已经是县里著名的企业家,是纳税大户,两人在屋里坐了半天,话却寥寥无几。在小勇结婚时,小武遵照以前的誓言送钱去给他,却因小勇说钱脏而退回。在被朋友拒绝之后,小武经常去唱歌,认识了歌女胡梅梅。有空的时候,小武经常陪胡梅梅去逛街、打电话。后来小武的徒弟倒谈了一个女朋友,而小武自己没多久却被胡梅梅无情抛弃。小武回到了家,可是家里的任何人都不接受他。他经常在拆建的破败的县城里晃荡,最后被父亲赶出家门。最后小武在一次例行“工作”的时候,被公安干警抓获并被铐在电线杆上。小武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悲剧,他试图去向社会靠拢,去融入社会,可是他的挣扎是徒劳...